
川观新闻泸州观察 郭荞璐 文/图
11月7日,走进泸州江阳经开区,四川泸科源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的5G工厂内一片静默。无人搬运车灵活穿梭,从塑料颗粒原料到成品瓶盖的整个生产流程实现无人化运转。在百万级洁净车间里,最忙碌的“质检员”是一套AI视觉检测平台,它能以人工5倍的速度,精准识别直径小于0.1毫米的瓶盖缺陷,并实时反馈数据,让生产设备“自我调整”。

四川泸科源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的5G工厂。
“通过5G战略布局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0%,产品良品率超过99%。”该公司智能化部门负责人徐游鑫说。这场深刻的变革,不仅源于企业内在动力,也离不开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
在泸州,像泸科源一样受益于“智改数转”奖补资金的企业比比皆是。2024年,泸州共有2个项目入选智改数转省重点项目,23个项目入选省级切块资金项目,获得奖补资金超1.1亿元;2025年,全市再有25个项目获得奖补资金4372万元。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用于支持“智改数转”,泸州也配套出台政策,对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最高奖励100万元。这些资金如同及时雨,精准滴灌,让企业转型底气更足、步伐更稳。

四川日盛铜箔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控制中心。
在四川日盛铜箔科技有限公司,奖补资金直接转化为了看得见的升级。该公司研究院院长余承指着新建成的生产控制中心介绍:“去年我们获得277.8万元省级财政奖补资金,用于建设公用工程综合水处理系统DCS控制中心。”如今,日盛铜箔已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生产协同效率大幅提升。

四川日盛铜箔科技有限公司公用工程综合水处理系统。
奖补政策的导向作用,正推动产业链发生“链式”反应。作为泸州老窖的产业链企业,泸州裕同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感受到了来自客户端的“倒逼”力量,也尝到了转型后的甜头。在国窖1573产品智能装配车间,今年9月刚完成智能化升级后的自动生产线以每小时3000个的速度生产成品酒盒。“效率提升133%,人力成本下降60%,良品率提升至99.95%。”该公司总经理王发陆表示,全面导入智能系统后,企业实现了从订单排产到人员操作的实时透明化管理。

泸州裕同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国窖1573产品智能装配车间。
除了直接的资金奖补,泸州还创新服务模式,为企业免费开出转型“处方”。连续两年来,泸州市财政出资1200万元,为全市307家企业免费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形成“一企一策”的转型报告。截至目前,已完成超200家中小企业转型项目申报,宏图智能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地服务商已为30余家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方案。
坚实的数字基座,是奖补资金发挥乘数效应的关键。在泸天化化工园区,万兆光网已实现试点区域全覆盖。600多个摄像头和智能巡检机器人,构筑起一张立体化的安全防护网。“依托低时延、高带宽、高可靠性的网络底座,我们将加速部署AI视觉识别、智能巡检、远程控制、数字孪生等典型工业场景,推动生产运营向全域数字化、智能化迈进。”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管理部部长赵恩军说。作为全省首个化工行业万兆光网示范园区,该项目将为传统化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指挥中心。
当前,泸州市5G和千兆光网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截至今年9月,泸州市新建5G基站1687个、累计建成14106个,5G用户数超361万户、普及率达70.95%,千兆宽带用户数达75.57万户、普及率达41.1%。
截至今年9月,泸州新建5G基站1687个,累计建成14106个,5G用户普及率超70%。今年10月,由11家企业联合发起的泸州市领航智改数转创新赋能中心正式成立,旨在为企业“智改数转”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进一步放大政策与资金的引领效应,加速本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泸州制造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加速蓄能。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邓小军表示,下一步将通过“点”上强企业、树标杆,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动中小企业加速向“专精特新”发展;“线”上强链条、提质效,“一链一策”面向重点产业链开展数字化协同改造,打造典型应用场景;“面”上强支撑、夯基底,探索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打造数字场景共建、服务资源共享、创新要素共聚的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到2027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居四川省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