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9月20日04版(点击图片看原文)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要想赶个场,也要走几里……”这是泸州市泸县喻寺镇谭坝村村民出行曾面临的窘境。而如今的谭坝村,一排排新房整齐有序,干、环、支线公路建成投用,乘坐乡村公交车到县城仅需15分钟。不仅通路通车,每家每户还通水通电通气通网,短短5年时间,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幸福村、富裕村。
虽然不是贫困县,但作为一个百万人口、农村人口占主体的大县,泸县却有着40个贫困村、60237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如何“增血”“造血”,抓住脱贫的“牛鼻子”,让脱贫成效行稳致远?近年来,泸县充分结合县域实际,发挥地域优势,筑牢“底子”,找好“路子”,开动“脑子”,稳固贫困户增收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激发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为非贫困县的脱贫攻坚探索出一条好路子。2017年底,泸县40个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2018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陈向前 黄平 羽客
泸县喻寺镇谭坝村通过“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流转1.2万亩闲置土地发展产业。 (泸县喻寺镇谭坝村供图)
筑牢“底子”
破基础设施瓶颈,易地搬迁四年任务一年完成
要致富先修路,对于大部分是丘陵的泸县贫困地区而言,不仅要修路,也要完善水电气讯等系列基础设施,实现内联外畅,既有里子又有面子。
泸县深挖内部潜力,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积极统筹多方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截至目前,该县共投入资金20亿元,让全县251个行政村“社社通”水泥路实现100%覆盖,硬化水泥路通村达户。并且完成3400余公里管网建设,40个贫困村实现干、支管网到社全覆盖。
干群齐心,其利断金。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实现了易地搬迁四年任务一年完成。
“以前走的是泥巴路,住的土坯房跑风漏雨,现在搬了新家,不仅房子好,配套也方便,日子舒服多了。”近日,喻寺镇周堰村3组村民陈家碧接读小学的孙子回家,说起新家新生活十分满意。
2016年6月,陈家碧被评定为易地搬迁户。当年底,她告别老屋,搬到现在的安康公寓。三年来,她将自家田地租出去养鱼,加上低保、新农保以及儿子外出务工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周堰村安康公寓是泸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缩影。“十三五”期间,泸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共882户、2087人。2016年,泸县自加压力,2087人的易地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搬迁户全部搬迁入住新房,实现了四年任务一年完成。
不仅要搬出来,还要住得好。在易地搬迁工作中,泸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协商选择安置方式”“协商确定建设选址”“协商推进项目建设”三个协商来推进。以协商选择安置方式为例,推出了公寓式养老安置模式,主要针对丧失劳动力的鳏寡孤独和老年夫妻搬迁户。在房屋建设过程中,泸县强调“三类配套”(综合配套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特色产业、综合配套基本服务),力求解决聚居点的水、电、路、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将任务进行分解,实行挂图作战。
泸县扶贫开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三类配套服务不仅完善了水电等基础设施,还在聚居点建设了医疗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幼儿园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让聚居点的贫困户可以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
泸县潮河镇王坪村村民入股分红。 曾佐然摄
产业支持
贫困户“赊”农资种柑橘,致富有了新帮手
搬新家、住新房仅仅解决了住的问题,要让贫困户的荷包鼓起来,发展产业尤为重要。
泸县太伏镇王湾村是泸县最南端、最偏远的村庄,全村人口6000余人,其中贫困户69户185人,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留在家中的主要是老弱妇幼。如何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为,如何吸引青壮年返乡创业?王湾村想得长远。
“我们的柑橘是赊来种的。”9月7日下午,王湾村十六社贫困户胡方书正拉着水管在柑橘地浇水。这两年,胡方书通过“赊账”种植柑橘400余株,随着苗子一天天长高,胡方书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2015年,王湾村龙马祠种养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泸州一滴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营农资销售以及农技服务等业务,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办法之一,就是“赊”农资给贫困户。
“以一户种植200株柑橘苗为例,一年的农资成本在4000多元,而不少贫困户没有本钱,种植有困难。”泸县太伏镇王湾村龙马祠种养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袁章冰介绍,“公司决定,对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而农药、肥料等可以先‘赊账’,待贫困户种植有收益后再付钱。”这样,不仅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没有本钱的问题,种植成功后公司还可对贫困户种植的柑橘进行回收,统一销售。“在帮扶贫困户的同时,又壮大了公司的规模,助力自身发展。”袁章冰说。
2020年,一滴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帮助农户种植枳壳600余亩、柑橘100余亩,惠及周边群众100余户。
如今,泸县40个脱贫村都有一个产业园,这40个产业园不仅实现了农村撂荒土地流转经营,还给脱贫户和周边群众带来了务工收入。在谭坝村,通过“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全村流转1.2万亩闲置土地,种植粮油、甜橙、蔬菜,搞起了水产、猕猴桃、柠檬、观赏花卉等。村民通过为企业提供劳务服务,开设农家乐等,人均收入增至2.1万元。
泸县太伏镇王湾村枳实枳壳扶贫示范园。李清波摄
志智双扶
“走服引”见成效,村民靠双手脱贫致富
近日,泸县潮河镇王坪村的青花椒产业园里,村民忙着给青花椒锄草驱虫,王坪村第一书记张涛前来走访,并向青花椒产业园负责人张绍高了解青花椒的生长情况。
“前些年,有村民吐槽我们工作干得不好,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聊起扶贫产业,张涛说,村干部们深入了解后发现,部分群众看着周边地区发展得越来越好,自己村却没有像样的产业,心里着急。“他们对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改善也有很高的期待。”张涛说。
办事要办在群众的心坎上,首先得明白群众想什么。2017年以来,泸县开展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活动(简称“走服引”)。村干部下沉到每个村民(贫困户)家中,不仅问需要、问计策,还用“微课堂”“院坝会”等方式,讲述“致富小案例”“脱贫小故事”等。
今年8月中旬,潮河镇王坪村进行了一场“群众理论直播车”宣讲活动,受到当地村民们的欢迎。不仅是“群众理论直播车”,3年来泸县已开展巡演40场次,实现20个镇(街道)40个贫困村全覆盖。
通过“走服引”活动的带动,村民们主动作为脱贫致富。2016年12月,王坪村与巨星公司合作的生猪寄养项目投产,4组圈舍年出栏生猪可达2400头;2019年5月,王坪村村资公司以王坪村6社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吸纳流转土地240余亩,开始种植青花椒。“村里历来有养生猪的习惯,青花椒适宜生长在山地,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符合王坪村实际情况。”张涛表示。
王坪村村资公司常年吸纳200余户农户务工,“没技术,我们就去请教种养专家传授经验”。
4年来,王坪村生猪寄养项目为贫困户分红22万余元;青花椒产业园今年试挂果产出青花椒9000余斤,产值可达75000余元。“产业发展起来了,大家也有了盼头,‘苦熬不如苦干’,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脱贫奔小康。”张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