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周梦颖 龙欣雨 郭慧琳 记者 高启龙 魏冯)2月11日,腊月三十。
泸州市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家家户户年味儿正浓,不少村民家门口挂上了灯笼和国旗。
这里因村头一块形似大箱子的巨石而得名。魏冯摄
刚吃过早饭,50岁的村民罗思伟就踱步来到离家约500米的鸡舍,照料这里的几百只鸡。妻子一边准备着年夜饭,一边期盼着门前马路上熟悉身影的出现。
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1社村民罗思伟的林下鸡养殖基地。周梦颖摄
不时她还大声催促罗思伟,让再给两个儿子打电话问问他们到哪儿啦。
山里的声音传得格外地远,稍微大声一点儿,全村人都能听得到。厨房里腾腾的热气也随着声音从窗户飘散出来。
“紧到催啥子嘛,他们在开车的嘛,打电话不安全。”罗思伟数落了妻子。
两个儿子,一个在昆明,一个在成都,他们正在归来的高速路上,赶上大家最看重的年夜饭。
在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道路两旁都是黄色墙面的居民房。周梦颖摄
“开心”记忆的镌刻:红军在这儿过春节
“现在大家日子好了,天天都像过年。”谈起过年,66岁的叙永县石厢子会议陈列馆义务讲解员叶顶文倍感自豪,更重要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还在我们这边过过春节呢!”
在中央红军长征“鸡鸣三省”会议陈列馆里,叶顶文老馆长正在讲解红军那段历史。周梦颖摄
这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唯一一个春节——
“红军到,千人笑。要得千人笑,白军不到红军到。”1935年2月3日晚,除夕。中央红军抵达石厢子,安顿好后,各个炊事班就开始忙着做年夜饭。由于在相对比较富庶的土城筹集了不少食物,到石厢子后又没收了当地民愤极大的彭、周两家土豪的粮食和财务,年货相对充足。之后又宰杀了吴家桥团总吴联山家的肥猪。
终年辛苦而得不到温饱的穷人,分得粮食、猪肉和衣物,同红军一起欢度春节。至今,当地群众还将那天称为开心年……但军委领导们的心思都不在年夜饭上。匆匆吃完后,就集中到万寿宫开会,一直开到第二天凌晨。
《中国共产党泸州历史》记载,“会后,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纠正在指导思想和军事路线上的错误……为随后三渡、四渡赤水,胜利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创造了重要条件。”
在中央红军长征“鸡鸣三省”会议陈列馆外的院坝上,有一个明显建筑物。周梦颖摄
在中央红军长征“鸡鸣三省”会议陈列馆内,介绍了1935年2月3日至5月的那段故事。周梦颖摄
探索出路的艰辛:彝族老乡红色基因里的幸福追求
“开会就是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为革命的发展寻找和探索更好的出路。”叶顶文告诉记者。
红军在石厢子与民同欢过春节,不仅停留在了美好记忆里,短短的三天两夜,他们已经把红色的基因深深地扎根在了这个当年极为偏僻的鸡鸣三省之地。
和红军长征找出路一样,在长征精神感召下的石厢子彝族老乡也为了寻找生活,也在不断探索着好的出路。
“勤人动手 懒人动口”用红色字体写在彝家新寨门口,成为灵动的红色元素。魏冯摄
沿着堰塘村平坦的柏油路走到一个叫“观音岩”的地方,一条狭窄陡峭的山路映入眼帘。而这条小道就是当年堰塘村群众走出大山找出路的必经之路。
在罗思伟的引领下,记者也尝试沿着这条山路往前行走,不到20分钟,便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罗思伟当年到乡上读书,每天都要走这个山路。“上去要一个多小时,回来的时候是下山,跑得快的话,半个小时就行了。”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这里的村村寨寨。罗思伟和老乡们又沿着这条山路走出大山——从村上到乡上,再从乡上到县上,县上再到泸州坐车,然后再赴全国各地。“在广东干过窑厂,在浙江干过水泥工,反正哪儿工资高就往哪儿跑。”为了供两个儿子读书,罗思伟和妻子不怕辛苦,没想到,还因为妻子生病欠了一屁股外债。
被评为贫困户的罗思伟不等不靠,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发展起养殖产业,4年前就和村里一道脱了贫。“我这几百只鸡和20几头猪,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一年净赚10万块钱是没问题的。”
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的柏油公路修通后,过往车辆更多了。周梦颖摄
从出路到出路:彝族老乡开车进家门
在堰塘村,记者还看到,不少群众的院子里都停放着外地牌照的小汽车。堰塘村支部书记许涛告诉记者,“不少人都在外地找到钱,然后直接买车开回来的。”
沿着山路找出路,堰塘村的群众吃透了路难之苦。
如今找到出路的他们更想体验路通的幸福。“一天能从昆明和成都赶回来,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就更别说能把车开到家门口了。”许涛告诉记者。
环山公路一角。周梦颖摄
离观音岩不远的一个高地上,当地为了发展乡村旅游,还专门修建了一个观景台。
从观景台上俯瞰,除了黄墙青瓦彝家新村这道漂亮的风景,还有无数条通往山坳里各个村庄的白色路面,他们像是一条带子,一边通向历史的深处,与古时永宁河道、川黔盐道,带给这个村上2448名彝族老乡心中美好的回忆。另一边连接现代,在原来321国道的基础上,厦蓉高速公路通车更是拉近了这里外边的时空距离。
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整个村的样貌。周梦颖摄
“两个娃儿读书的时候,就不用再走这条山路了。”罗思伟说。
从最近的高速路口到村里,只用20分钟。交通的方便,也催生了村里产业形态的多元化。
许涛告诉记者,这几年,有不少群众选择留在村上,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发展起乡村旅游。还有不少群众免费领到鸡苗发展起养殖产业。“更重要的是,远在陕西的海升公司看中了我们这片宝地,来到村里流转土地,发展了柑橘产业。”
“滴滴”,随着汽车喇叭的鸣叫,两个儿子开车进家。罗思伟摆出了平时不用的大桌子。鸡鸭鱼还有大家除夕必吃的坨坨肉,能干的妻子把菜摆满了一桌。“平时都忙,年底了还是要好好庆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