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发展机遇——四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综述(下)

2021-04-21 07:26:0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魏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忧 刘付诗晨

拨开清明的云雾,广元市青川县沙洲镇青坪村的山坡上一片翠绿,千余亩茶树冒出鲜芽;

透过春日的阳光,通向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的公路在悬崖峭壁间蜿蜒,一辆班车即将抵达;

伴随清亮的歌声,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的乡村幼儿园里,传出一阵悦耳的普通话……

沧海桑田,巴蜀大地生机勃勃。近年来,四川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用好用足支持政策、齐心协力苦干实干,着力发展乡村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风文明,及时补齐全面小康短板,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甘孜州巴塘县地巫乡甲雪村,一排排小楼房上的光伏板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在成都市双流区对口援建下,地巫乡中真、甲雪、坝伙3个村易地搬到县城边“桃园地坞”新家。

为帮助当地发展产业,双流区利用区内光伏产业优势,援助巴塘县建成投产甘孜州第一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

巴塘县地巫乡甲雪村光伏扶贫电站。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海洋摄

栽下“摇钱树”

清明前后,家住青川县青坪村的焦元会每天都要上山采茶,一天可采3斤左右鲜叶,挣到近200元钱。她说,这些从浙江安吉来到青川的白茶树,最近有了新名字:“摇钱树”。

这些“摇钱树”,在3年多前栽下。2018年,根据中央统一安排部署,浙江省与四川省启动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支持40个贫困县。从安吉白茶到余姚杨梅、诸暨蓝莓,从发展特色农业到共建工业园区、共建电商平台,浙川两地不断栽下“摇钱树”,深刻改变着各地的产业经济面貌。

近年来,四川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中央支持政策,广泛汇聚各方帮扶力量,全力推进产业扶贫行动,以往的贫困地区实现从产业匮乏到百业竞兴的转变,“造血”功能显著改善,为各地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甘孜炉霍,川粤两地共建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数百个蔬菜大棚里产出的小番茄,已远销粤港澳大湾区;在阿坝红原,西南民族大学设立科研基地,研发推广牛羊乳肉加工新技术,已帮助首批示范户增收30%以上……

据统计,通过深化定点扶贫,24家中央单位实施帮扶项目1426个,379个省直部门和单位实施帮扶项目8504个,其中不少都是产业扶贫项目。通过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广东、浙江两省在四川实施帮扶项目2600余个,共建特色园区64个。

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落地农业产业扶贫项目1.9万多个,每个脱贫县都建有现代农业园区、每个脱贫村都有集体经济。各地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扩大种养规模、提升产品品质、做长产业链条,发展动能日益强劲。

铺好“致富路”

“有了这条致富路,就能卖掉果子、赚到票子。”当班车驶入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时,年轻的村支书吉列子日已等候在那里。吉列子日说,“今天我不坐车,专门来商量班车能否对接电商、帮忙运货的事情。”

阿布洛哈,在彝语中意为高山中的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它深嵌在金沙江大峡谷,三面环山、一面临崖,进出村子垂直落差近2000米,徒步上坡最快也要4小时,曾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去年,当地借助大型运输直升机,把施工设备吊运上山,打通最后的“两隧一桥”,攻下通村道路“最后一公里”,阿布洛哈村从此改换天地。去年以来,阿布洛哈村不仅顺利脱贫,村里兴办的特色农业项目也在快速发展。

像阿布洛哈村一样,全省许多贫困村都身处边远山区,绵延的大山阻隔了群众出行,也阻碍了乡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积极落实交通扶贫规划,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公里,新增346个乡镇和1.6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坐公交。

这些年,四川全面完成溜索改桥项目,溜索改桥77座,帮助十几万群众告别溜索出行历史。全省累计新增16个贫困县通高速,彻底结束“三州”州府不通高速公路历史。与此同时,一大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即使在最偏远的乡村,群众也能接入网络、收发快递。

条条致富路,帮助贫困地区实现从大山阻隔到内联外畅的历史巨变,让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

拔掉“穷根子”

“我能听懂普通话,老师把我夸,给我一朵小红花,妈妈乐哈哈……”今年5岁的耍惹牟子声音清脆,缠着正在准备晚餐的母亲,字正腔圆地向她展示新学的普通话儿歌。

两年前,进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永乐村幼儿园时,耍惹牟子还只会讲彝语。为帮助孩子们在学龄前解决语言问题,2018年5月,四川在凉山州启动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截至去年11月,已惠及大小凉山彝区学前儿童共计42.98万余人。在近期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中,“学前学会普通话”的创新探索被写入其中。四川既是脱贫攻坚的实际参与者,也为全人类反贫困斗争贡献经验与智慧。

数据显示,在“十三五”期间,四川教育扶贫新改扩建校舍3133万平方米,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4888个。在民族地区,四川全面实行15年免费教育。自2009年起,四川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实现涉藏地区和大小凉山彝区45个深度贫困县全覆盖。11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21亿元,各地先后有100余所中职学校承担该任务,累计招收学生10.56万人,其中招收彝区学生4.75万人,培养了一支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巩固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

通过扶智摆脱“能力贫困”,围绕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将“输血型”扶贫变为“造血型”脱贫,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观念。这些年,全省累计开办“农民夜校”4.6万所,创建省级“四好村”5481个,选树脱贫榜样150名。

从探索到实践,再到行动,以点带面,以面提质,着力激发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形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合力,精神拔“穷根”在四川大地上已形成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