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劳模对话 传承一颗初心

2021-05-01 06:44:2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魏杰

2021年5月1日,四川日报02版(点击图片看原文)

编者的话

时代在飞速进步,人们的工作环境也在改善,但劳模精神一直代代相传。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两代劳模对话”融媒体报道,走近我省老一辈劳模和“80后”“90后”新晋劳模中的代表人物,以两代人“对话”的方式,讲述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工匠故事,展现不同时期“追梦人”的风采。

当“80后”遇到“40后”偶像:

时代在变,医者仁心不会变也不能变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林嘉薇

人物名片

“40后”劳模陈怀炯:生于1944年,从医63年,曾任天全县中医院医生、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80后”劳模秦志均:生于1980年,1999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四川省骨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2020年驰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同年荣获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两代“对话”】30年前,11岁的秦志均第一次听说雅安天全县的“大先生”。“我是雅安人,那会儿还是个娃娃,就听大人说过天全县有一位骨科医生叫陈怀炯,大家都喜欢叫他大先生。”

大人告诉秦志均,“一身骨头散了,大先生都能斗起(四川方言,意为修复)。”这句话给秦志均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30年后的今天,他依旧可以模仿当年那位长辈的语气神态。令秦志均“念念不忘”的陈怀炯是何许人也?

1944年,陈怀炯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14岁开始行医,到现在已经63年。“每天早上5点起床,5点半到医院开始坐诊,一直到中午12点,这是我父亲60岁以后的上班时间。60岁之前,下午、晚上我父亲都要坐诊。”陈怀炯的儿子陈若雷告诉记者,60多年来,陈怀炯几乎全年无休。“我印象中父亲请假有两次,一次是出席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的颁奖活动,一次是由于工作连轴转而病倒输液。”陈若雷说。

在陈怀炯的诊室,记者只能侧身而行。不到15平方米的诊室坐满了病人。而陈怀炯这个坐诊者反而几乎没时间“坐下”,剪纱布、敷药、取药……

“我从不觉得我是劳模,我只是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陈怀炯在看诊的间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古人说医者仁心,做医生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把每一个病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尽心治疗。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尽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劳模,这一点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都是不会变也不能变的。”

陈怀炯说,新时代对年轻人的要求更高,“现在的年轻人承受的压力大,也付出了比我们那个年代更多的努力,他们起点更高,条件更好,我相信他们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虽然年龄相差30多岁,但秦志均所理解的劳模精神和陈怀炯并无二致。“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劳模精神,对医生来讲就是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另外就是‘大医精诚’。医德是一位医生必须具备的,以病人为中心是医生对自己的基本要求。”秦志均说,“大先生”当得起“医术精湛,淡泊名利”,这值得所有年轻一辈学习。

“大先生”闲暇时喜欢写字作画,采访结束前,记者特别请他写了一幅字作为礼物送给秦志均——“采药归来竹径凉,满身草露湿衣香。怕惊幽鸟穿林去,不扫松花卧石床。”

秦志均说,自己会好好保存这个惊喜,把这幅字装裱在办公室,时常提醒勉励自己。

“60后”劳模与“90后”劳模的共识:

既然来了,就踏踏实实干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邓翔沣

人物名片

“60后”劳模张宇仙:生于1962年,四川省内江水文局沱江登瀛岩水文站退休职工,在水文系统工作34年,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抗洪模范等荣誉称号。

“90后”劳模周洋:生于1991年,成都邮政金牛区分公司城隍庙营业部内部处理员。2018年,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获“成都工匠”称号,2020年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两代“对话”】在成都邮政金牛区分公司城隍庙营业部内部处理员的岗位上,周洋已工作10年。“你的工作很轻松嘛,也不费脑子。”“天天都做这么重复的工作,不无聊吗?”这些来自朋友的质疑,曾一度让周洋感到困扰。

1978年,这些问题也让16岁的张宇仙彻夜难眠。张宇仙毕业后便进入水文系统工作。到位于什邡的高景关水文站报到当天,张宇仙的心便凉了半截:站房仅有几间茅草屋,四周是荒凉的大山,全站连她才3个人。

生活条件艰苦只是水文勘测工作的一部分。8点、14点、20点和凌晨2点,四个时刻串联起张宇仙34年水文工作的时间表。每到这几个时间,她都会到河边进行勘测工作并仔仔细细记录在案,再通过打电话把数据报给下游的水电站,这样的工作日日重复但她从未缺席。

其中的寂寞,周洋再熟悉不过。分拣邮件、收寄邮件、录入信息,工作中的周洋很安静,打交道最多的便是快递。周洋表示,邮件处理是流水线作业,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完成,才能保证快递及时准确抵达。踏实干——周而复始的工作让周洋形成了肌肉记忆,他在第七届全省邮政特有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邮政投递员职业个人全能第一名”。

“水文工作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1998年,长江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一方面,各支流的水量直接关系着长江的防洪决策;另一方面,张宇仙接到丈夫病危的消息。洪水期间,张宇仙所在的水文站共施测流量30多份,向各级防汛部门发水情电报1000余份,回答沿江单位和群众水情咨询电话800余次。然而,在张宇仙圆满完成工作赶回家的第二天,丈夫也永远离开了她。

张宇仙的儿子与周洋年龄相仿,他也进入水文系统工作,面临着曾让张宇仙和周洋烦恼的问题。“既然来了,就踏踏实实地干!”这是张宇仙时常对儿子说的话。

“50后”劳模勉励“80后”劳模:

乡村振兴就看你们了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范芮菱郝勇

人物名片

“50后”劳模邹才巨:生于1957年,泸州市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05年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80后”劳模段丽丽:生于1981年,成都金满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2016年荣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两代“对话”】4月28日,因为一个业务问题,邹才巨、段丽丽有了一次远程对话。

邹才巨是泸州市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全国劳模,段丽丽是农业战线上的“新农人”,去年被评为全国劳模。他们有着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年龄差,却因一些共同或不同的经历相“见”甚欢。

“邹老是四川有影响的老劳模,我还在川农大读书时就知道他的事迹。”交流中,让段丽丽最感慨的是,2018年,邹才巨担任凉山州普格县综合帮扶队队员时已61岁,是帮扶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邹老师,咱们都是农业人,可以给我讲讲您的故事吗?”看着邹才巨身后摆放的荣誉证书,段丽丽真诚求教。

“1978年高中毕业后,我当上了民办教师。有一次家访时,看到学生家长将羞于见人的饭菜赶紧收了起来,农村的贫困现状深深震撼了我。于是,我开始注重学习农技知识,立志要带领乡亲们致富。”他说。

“感谢老一辈农业人,如今我们都成了受益人。”在视频对话中,段丽丽向邹才巨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向他报告了自己的农业之路:四川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创建了农业科技园,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无偿地提供给农户使用。现在,她由一名“学院派”成长为引领周边5000余农户致富增收奔康的领头羊、带路人。

“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才不简单呢,乡村振兴和国家未来全靠你们了,继续加油!”听了段丽丽的讲述,邹才巨微笑着说。

面对老前辈语重心长的勉励,段丽丽十分感动:“您放心!我一定会踏实走好每一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无愧劳模的称号!”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