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视频|数以百计的特色护理技能 汇集成的“护士”

2023-05-12 16:35:2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泸州观察 郭慧琳 周梦颖

5月12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区多个手术室同时亮着红灯,从窗外看进去,医护人员“全副武装”站在各自的“装备”前。一人递精细剪,另一人接过精细剪,主刀医生和器械护士聚精会神地盯着患者的创口,在手术无影灯的照亮下,眼睛显得炯炯有神。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里,手术医师和护理人员相互配合。郭慧琳摄

建立和维护无菌屏障 医生和家属的沟通“桥梁”

手术室护士与临床护士不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副护士长刘青焱说:“手术室是一个平台科室,接纳的是和手术相关的所有患者,是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场所。”手术室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微生态”,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理人员、工勤辅助人员等每个角色均有明确的分工,并相互配合,要全程关注患者的情况,为手术医生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

手术室护士分为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和手术医师在手术台上相互配合,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护好手术无菌的屏障,根据手术流程传递用物,协助外科医生完成手术等,巡回护士为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提供手术无菌台以外的所有物品,是沟通和协调的“桥梁”。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护士正在给患者配药。郭慧琳摄

在钢丝上行走 每个决定“落子无悔”

“急危重症患者偏多、急诊较多、择期手术量大,更让人神经紧绷的是,科室的患者病情较重,病情发展快,对护士的观察力、应急和应变能力、以及数千准备的速效要求较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护士长杨欣说。

杨欣打了个比方,如动脉瘤患者,上一刻还十分清醒,下一分钟可能出现颅内出血的症状,护士就要做好前期的抢救和处理。神经外科的护士身上似乎都装有“切换键”,有针对性地应对各类突发情况。杨欣说:“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就像‘走钢丝的人’,每走一步都十分谨慎,每个决定都是在和生命息息相关。”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生儿科,护士正在安抚小宝宝。郭慧琳摄

“五心”必不可少 “临时妈妈”的“小袋鼠”

“临时妈妈”,这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生儿科副护士长胡静对自己这份职业的形容。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临时妈妈”,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是必不可少的。胡静说:“夜班往往是日常工作中最难熬的,每小时会不定时去看看宝宝的情况,如果听见哭声,就要抱抱他给予安抚。当看到宝宝们望着我笑的时候,疲惫一扫而光。”

新生儿科收治的是出生28天以内的小婴儿、早产儿等,不会表达、沟通,宝宝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胡静说:“我们收治最多的是早产儿,刚出生不久就和妈妈分离,因此会采用‘袋鼠式’护理。”也就是说,和袋鼠一样把宝宝抱在怀里,充当孩子的“临时妈妈”,让宝宝趴在胸口上,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温暖和安全感。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创伤·正骨组正在为患者进行火熨术。郭慧琳摄

中医辨证论治理念与软组织外科学理论“中西”结合 减轻痛症

“骨伤科的患者较突出的是痛症,比如颈肩腰腿痛,从中医的角度讲就是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脉,或因气血不足,脏腑经脉失养,导致局部的疼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创伤·正骨组副护士长刘选艳说。

在骨伤科创伤·正骨组中,护理是将中医辨证论治理念与软组织外科学理论相结合,将各种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广泛应用到筋骨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和康复治疗的全过程。据刘选艳介绍,骨伤科创伤·正骨组一直秉承中西合璧、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医患携手的理念,从中西医结合辩证选择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常用的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如中药塌渍、中药薰洗、灸法、火龙罐、火熨术、棍针等,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祛风除湿、扶阳固肾等功效,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合江县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与失语患者用卡通图片沟通。李进摄

温馨护理 做有温度的护理人

“科室收治的患者大多缺乏家属亲人的陪伴照顾,常常感到害怕、恐惧,缺少安全感。”合江县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主管护师赵娟说,“加之为环境的陌生,以及较多患者因病情需要插管、气切,或者因为疾病原因造成失语,无法正常的与医护、家属沟通,常常出现患者感到无助流泪,拒绝配合治疗等情况,因此人文关怀优质护理服务在科室显得尤为重要。”

为解决交流障碍患者沟通困难问题,赵娟带领科室护理人员广泛收集绘制形象生动、易看懂的卡通图像,通过卡片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的焦虑烦躁情绪,提高科室护理服务质量。“大多数患者和家属在来ICU后都会感到焦虑不安,我们会在手套上画上卡通画,写上祝福语,让他们看到这些插画或者鼓励的话,会让患者和家属感觉温馨一点。在允许的条件下,手绘卡通画既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也起到鼓励安抚的作用。”赵娟说。

(部分视频素材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合江县中医医院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