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人用53小时浇筑混凝土丨泸州长江大桥新老建设者“同台” 听听过去的事

2020-08-12 18:26:1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items/202008/20081218303219900017A224.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记者 周梦颖)微风拂面,机器轰鸣。8月12日,泸州市长江大桥全封闭施工的第42天。施工现场,工人师傅们头戴安全帽,手拿工具,埋头进行主桥第1跨挂梁的拆除和安装工作。预计在8月20日,长江大桥主桥的挂梁置换安装工作将全面结束,其中南引桥的主拱圈浇筑工作也预计将在8月下旬完成。这也意味着在8月底、9月初,长江大桥将正式转为桥面施工。

泸州长江大桥于1982年10月1日建成通车,至今已有38年。12日上午,泸州市邀请了当年参与泸州长江大桥建设以及当下参与泸州长江大桥维修整治的专家、建设者等人,一同来到长江大桥上了解最新进展。

原长江大桥资料组副组长李文琪,今年已有78岁。回忆起当年修建长江大桥时的场景,他仍记忆犹新。“以前工地上施工设备都是在施工现场自建,施工条件较落后,与现在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李文琪说,整座大桥的2号墩和3号墩是最重要的部位,决定着大桥是否能顺利建成。1980年,当时大桥的2号墩即将封底,但洪期临近,为赶在洪期来临前将2号墩用混凝土封底完成,在原泸州市副市长、原泸州长江大桥指挥部党委书记徐明国的带领下,全市干部职工、机关、学校等共动员了6000多人,用53个小时浇筑了2500立方的混凝土,赶在洪期来临前6个小时,将2号墩顺利封底,并安全渡洪。

“如若不赶在洪期来临前封底,整个墩子就很有可能被洪水冲毁,那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李文琪告诉记者,长江大桥此前最大的弊病,就是整座桥的自重太重,自重含通车载重量的90%,这次封桥修建,也可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桥梁的自重。

四川路桥桥梁公司项目常务副经理周铸表示,以前大桥主要是混凝土系统,现在大桥的主桥、人行道都进行了加固,并换成了钢结构系统。加固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恢复桥梁原有设计的通车能力,但不能增加桥梁的自重。从混凝土换位钢结构,单算挂梁的重量,整座大桥有5.5跨,每跨可减轻300吨的重量,整座桥即减轻了1500多吨的重量,提高了大桥的运营能力。

1984年,泸州长江大桥荣获四川省优秀设计奖、国家优秀设计奖,2号墩深水基础施工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四川省交通部门在长江上自行设计、自行施工修建的第一座最长的公路大桥,被视为国内深水高墩大跨径桥梁的一个范例。

作为泸州长江大桥水下基础、主墩设计者之一——原四川省公路院第二大桥测设队队长吕隆光来说,泸州长江大桥是他参与设计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做泸州长江大桥的设计和准备是提前2年进行的。当时为保证桥梁顺利进行施工,是和当时的规划设计院、公路设计院,联合设计出来的。”吕隆光说,主要参与了长江大桥主墩下部结构、南引桥的设计。其中,2号墩渡洪是最危险的。

为啥?吕隆光解释,在长江上游安装钢围堰很吃力,水下的基础条件也不是很乐观,只能一遍遍尝试、调整,如若不在洪期来临前把2号墩的钢围堰下到一定深度,把基础工程做好,其它工程就没法继续施工了。“以前施工现场没有手机、对讲机等辅助工具,大家干活全靠吼,急了,就只有拿纸质的喇叭筒对着吼怎么干,好在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这项工作。”吕隆光说,自己从事桥梁建设工作已整整65年,现在偶尔还会参加一些桥梁建设的工作,印象最深的就是今天早上在长江大桥工地上,看到的施工现场,心里十分感慨。

李文琪表示,泸州长江大桥重新加固修建好后,如若加强观测和记录,建立好桥梁档案,定期保养,使用100年问题不大。

接下来,泸州市将按照既定方案,对照工期,在确保安全、质量、环保、防疫的前提下,让泸州长江大桥如期以崭新的面貌和健康的体魄回归酒城,继续担负起贯通南北的光荣使命。

四川路桥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熊国斌表示,听取了老一辈建设者的故事和建议,下一步将成为大桥加固维修的参考。目前大桥的维修进度较为理想,主桥的挂梁已完成到第四孔,南引桥拱圈的加固工作也在同步进行,感谢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希望通过后期的建设,能让这座桥真正成为一座百年大桥,为泸州交通作贡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