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烈日 做柴米和梦想的“摆渡人”

2022-08-12 10:22:0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彭双) 七八月的泸州,最高温度长期达到40多度,3平方米左右的渡船机舱,空间狭小,电风扇在来回不停转动,迎面吹来的是阵阵热风,渡工曹良全在船舱里休息,随时准备为村民开船渡江。

“曹师傅在吗?我要带着两个孙子到通滩镇上去拿点感冒药”。

“海潮湖19号”渡船停靠在葫芦嘴渡口,位于泸州市泸县海潮镇,是沱江沿岸的渡口之一。据村民介绍,葫芦嘴渡口附近有三个村,有几百户村民大约一千多人,但是村里大多都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

对于居住在海潮镇的村民而言,渡船是他们外出的重要交通工具。虽然前几年通了一条可容一辆小轿车通行的道路,但村民坐车需要绕道近一个小时才能到通滩镇,而坐船只要三五分钟,所以村民出行通常都是坐渡船往来。

“天蒙蒙亮有村民到码头了,我们就准备开船,早上坐船的大多都是要去通滩镇赶集和走亲访友的村民,最早来的是一些老年人去集市卖鸡鸭或者鸡蛋一类东西的贴补家用,然后再买些生活物品回来。从葫芦嘴渡口开行以来,村民渡船到对岸一直都只收费1元。”曹良全介绍。

曹良全负责开船,妻子负责做好安全引导员。尽管收入微薄,但曹良全夫妇却也满足,他们平时除了吃饭都住在船上,对船、对村民都有了感情。

行驶到岸边后,曹良全将渡船缓缓停靠在码头,待船头与码头平稳贴合后,他系好船绳,便跳上滚烫的甲板,与妻子一起招呼等候的老人,抱起稚嫩的孩童上船,细心的为他们系好水上救生浮板,便又开启了下一趟的航行……

在另一头的长江边上,位于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的弥陀渡口长江的重要渡口之一。57岁的宋久才是弥陀渡口的一名渡工。16岁起拿起船桨便坚持到今天,他驾驶“江阳106”日复一日频繁往来于弥陀渡口和神臂城两地之间。

弥陀渡口距神臂城大约有1.2公里的水路,是宋久才每天驾驶的固定航线,也是来龙山、老泸、经盘村村民们出行的必经水路。宋久才运送一趟,来回半个多小时。赶集时,渡船一天要在两个码头间要往返10多趟,平均每天的渡运量约350人/次。

最让宋久才引以为傲的便是安全,40年来渡口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这足以证明宋久才在保障安全出行上下足了大工夫。早上6点半,宋久才便对驾驶台,机舱航行设备、轮机设备和救生消防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渡船的机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全部正常后7点钟开航。每一趟摆渡来回签单,大小事都有记录在册。

由于长时间暴晒,渡船的铁板被晒得滚烫,船舱内部的温度在逐步升高,温度最高时可达到50多度。宋久才脸上,豆大的汗珠止不住地往下流,一天下来,他的衣服上凝结了星星点点的“盐花”。

“除了生活外,渡船也摆渡了我们的希望。”附近一位村民这样说,他的儿子目前在城读初中,每周都靠渡船往返家和学校。对村民来说,渡船连接的不仅是城镇与乡村的距离,更是莘莘学子和梦想之间的航线。

出行的安全便捷,为村民们带来的欢乐诠释了渡船的价值,也给予了宋久才坚持的力量。这些年,拿到宜宾-上海的二类船长适任证书后,自己也有过多次变换工作的机会,但是宋久才不舍故土,更难分与村民之间的情谊,他觉得开船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忙碌而有意义。从撑船到开船,宋久才一干就是40多年。

像曹良全、宋久才这样的摆渡人在泸州还有42人。他们分布在全市32个在运渡口上。随着泸州渡改桥项目的持续推进,一座座大桥架起,渡船从大家过河的唯一方式,到过河的一种选择,摆渡人和渡口一起见证着泸州的变迁。(彭双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