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龙车山村教育终不悔 挥洒15载青春铸师魂

2013-06-08 15:03:19来源:四川在线泸州频道编辑:陈雪梅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李清春)马玉龙,男,现年35岁,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98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教于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金龙村小学。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严于律己,以高尚的师德和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赢得了社会的一致赞同。

15年的工作中,马玉龙所取成绩斐然:2001年石坝村小获得了纳溪区教学综合质量评估二等奖(纳溪区唯一获得此殊荣的村级小学)。2004年在他的带领下,石坝村小学创建为“合格村小。”所教毕业班多次获区教学质量等级奖,多次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 、2012年评为“区级优秀教师” 、2013年3月评为“最美龙车人”。

15年前,怀揣着青春的梦想,从泸州师范毕业的马玉龙,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家乡——龙车镇,憧憬着自己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与使命,规划着自己的梦想和未来。可天意弄人,当得知分配到石坝村小的通知时,好像天都塌了下来。素有“鸡鸣三县”的石坝村,坐落在泸州江阳、合江、纳溪三区县结合部,山高坡陡,地理环境极为恶劣,在当地流传着“有女不嫁石坝郎。”

报到的第一天,在教导主任带领下,他们踏着泥泞的羊肠小道,翻山越岭,走了2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石坝村小。看到眼前的一切,曾经的年少轻狂、曾经的豪言壮语,却被眼前残酷的现实浇灭了,说是学校,其实不过就是几间简陋的屋子,教室里的课桌破烂不堪,门窗破碎,操场杂草丛生。心中五味杂成,真想拎包走人。

“老师好!”看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带着对孩子的喜爱,对教师职业的向往,他心一横还是留了下来。一个电饭煲,一个烧菜锅,一床铺盖,马玉龙就在学校安寨扎营。石坝村小是龙车镇最偏远的村小,没有通公路,离场镇9公里,凡是分配到这里的教师最多待上一年半载就调走了。当时,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不满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陆陆续续都转到条件优越的学校就读。当时的3个班才只有50名学生。马玉龙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

他从改善环境做起,和学生一起清扫操场,修理课桌。为了让学生能够有热水喝,有热饭吃,在上课之余,他马不停蹄的挑水,帮学生热饭。上课的时候,他挥汗如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哺育着每一名学生,教学“六认真”也做得十分扎实。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办学校墙报、建立红领巾广播站、组织学生每天做起了广播操。就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在马玉龙的努力下,领导心目中管理涣散,群众心目中教学质量较差的一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秩序井然,校园焕发出新的活力。家长们对学校发生的变化伸出了大拇指,都纷纷到学校找到马老师,要求把孩子转回来就读,曾经对学校不满的情绪淡然无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马老师以夜继日的努力下,在一年的时间里,就从外地转来了21名学生。

家长心中的不满给予消除,对马老师完全充满了崇拜和敬仰,都知道马老师在这里的艰辛。特意让孩子给他带来自己种的新鲜蔬菜、甚至有的家长还送来了腊肉和鸡蛋之类的东西。有时家里有请客吃饭的,也要把马老师给叫上,为的是能挽留住他,让他在石坝扎根,给他们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孩子来。为了满足善良、纯朴的村民的愿望,也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马老师从未向组织写过调动申请。2004年,当时利合小学的领导叫他调到利合小学去工作,以便照顾家庭,但他为了深山里的孩子,依然拒绝了领导的好意。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石坝村小整整呆了七年。2005年撤并石坝村小后,本来可以调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工作,但是马老师毅然申请到了条件同样艰苦的阳坡村小学。第二年秋期最偏远的金龙村小学又差教师,领导又叫他到金龙小学去挑大梁,为了服从组织的安排,他毅然答应了。当时他的孩子才半岁,父母又年老多病。但在父母、妻子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下,毫无怨言又来到金龙村小学任教。古人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马玉龙任劳任怨的辛勤工作下,金龙小学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领导、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一致肯定。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