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一片在特教 春晖遍撒助残童走出心灵荒漠

2013-09-22 16:26:4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晶城

四川在线消息(王良琴 杨伦勇)陶行知曾说:“我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话语中饱含着教师职业的无私、崇高和伟大。泸县中宏特殊教育学校的唐兴友也是这样一位老师,春去冬来、寒来暑往,她在这所特殊学校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将一个一个“残缺”的生命精心呵护培育……

爱心——使其毅然投身特教事业

唐兴友1996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泸县中宏特殊教育学校刚成立,根据需要,毅然从普教转入特校工作。现任聋班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任教17年,班主任工作也做了17年,尽管担任了学校中层干部,但是班主任工作却一直坚持至今。个人教育理念:以培养每一位学生自理、自立、自强能力为核心,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积极主动地探索实施特殊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融入主流社会。以一颗特别仁爱之心,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细心的呵护。让智残、身残的特殊孩子体会到平等,点亮他们心灵的希望之灯。

特殊学校的学生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存在很大的难度,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名校委会干部,她总是把这些残疾孩子当亲人一样关怀备至。全校一百多名孩子,哪个孩子睡觉喜欢踢被子,哪个孩子尿床了,哪个孩子喜欢打鼾,唐兴友都如数家珍。

特别是那些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刚来学校的时候,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大小便都不会,轮到唐兴友值班,她总是耐心细致地教他们怎样上厕所,怎样梳头、刷牙,帮他们盖被子,打热水;学生病了,带他们上医院,喂他们吃药。

记得有一个冬天的夜晚,一个叫小燕的智障孩子,突然发起了高烧,咳嗽不断还伴着气紧,当时病情非常危急,唐兴友一面果断采取自救措施,稳定住孩子的病情,一面以最快的速度和其他老师一道将孩子送到了医院,安顿好小燕后,她又迅速回到学校照顾其他孩子,避免她们没有老师的督促而起床到处乱跑或者掀被子着凉。等小燕输完液回到学校,唐兴友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她,直到她病情稳定下来安静地睡下她才放心地回到值班室休息。那晚,尽管寒风瑟瑟,但是一听到咳嗽声唐兴友又迅速起床跑去小燕的寝室察看,给她倒开水,给她量体温……

反反复复,那一晚,唐兴友就在小燕寝室和值班室之间来回奔走一直到天明。第二天她却感冒发烧,甚至虚脱到不能上班了。

唐兴友喜欢这特殊的讲台,喜欢这群特殊而又渴望正常成长的孩子们。笑容常常挂在她的脸上,因为孩子们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周末有时间她就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聊天,教他们识字读句,说完整的话,看简单的书报;教他们用电脑;教他们洗脸、刷牙、换衣服、洗澡;她还教他们鞠躬行礼,做有礼貌的人……她平时喜欢和孩子们攀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在孩子们的眼里,她是位师者,更似一位妈妈。智障孩子一看见唐兴友,就喜欢围着她和她说话,给她讲家里的、学校发生的事,有几个孩子一下课就往唐兴友办公室跑,有的要喝水,有的去哪纸巾,有的在门口露出个笑脸,喊一声“唐老师”就跑掉了,只要唐兴友工作不是特别忙,她都会和他们聊天,给他们糖果吃,鼓励他们的小小进步。虽然他们的话语近乎语无伦次,但唐兴友仍然会尽可能地开启他们的心智。

责任心——使其注重“问题”学生个别教育

为了矫正一个有心理障碍的听障孩子的行为,至今她身上还多处留有该孩子攻击留下的伤痕。

这个孩子叫小俊,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因为这个孩子听不到说不出,无法表达内心的想法,爸爸又忙于做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身心发展,更不要说谈心交流和良好行为的引导。为了弥补他,家长只是一味从物质上来满足他,养成了他骄横跋扈的性格,在学校和同学、老师冲突不断,时常莫名地发脾气,摔凳子、踹栏杆、打同学,在大家看来这个孩子是“无药可救”了,但是唐兴友认为任何孩子的本质都是好的,只要给她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一定会变好的。在这个孩子四年级的时候,因为学校工作的调整,唐兴友接任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

小俊发脾气摔书、打桌子时唐兴友都及时赶来制止他。小俊以为唐兴友会生气、会骂他、会批评他,便对唐兴友又咬又抓。但是唐兴友没有生气,而是拉住他的手,把他揽入怀里,摸他的头,拍着他的肩等他安静后再慢慢地和他谈心。用很多事例引导他辨别是非,指导他的行为。起初几次,他都很蛮横,但后来他发完脾气看到唐兴友手臂上的伤痕时很是后悔,慢慢地,这个孩子不再抵触她,开始接纳唐兴友、信任唐兴友。

同时,通过无数次不放弃的电话沟通,唐兴友终于争取到他家长的配合,她要求家长每个月接孩子回家一次改为一个周一次,让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接触,让他感受到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亲情与关爱。等孩子情绪和心里逐渐呈正态发展时,唐兴友就让家长一个周接一次改为半个月接一次,最后半个月改为一个月。孩子的性格有了明显的变化。

现在小俊已经是九年级的大男孩了,每天早上坚持到唐兴友的办公室问好,唐兴友回家他要和唐兴友说再见,而且有时还要到唐兴友的身边撒娇,叫她“妈妈”。

这些变化家长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们每次来接送孩子时都感激不尽,说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真是孩子的幸福。

慈母心——沐浴班上每一位学生

学校85%的孩子都来自农村,父母不是在外打工,就是在家务农,大部分学生都寄宿在学校,他们的生日几乎都在学校里度过,对于这些残障孩子,能过一个愉快地生日,吃上生日蛋糕是他们的一种奢想。

唐兴友记得班上每个孩子的生日,每当孩子们过生日时,她都会去县城最好的蛋糕店,买来生日蛋糕,和孩子们共庆生日,孩子们都非常高兴,甚至渴望生日快点到来。

这些孩子长期呆在学校,虽然每天都吃饱穿暖,但是喜欢零食是孩子的共性,每周四下午第二节的班队课,唐兴友就变着花样给孩子们带吃的有糖果、糕点,有饮料、果汁……

孩子病了,唐兴友亲自带去医院看病;鞋子破了,唐兴友亲自给他们拿去补好;男孩子的头发长了,唐兴友亲自带他们去理发;碗筷弄丢了,洗衣粉、牙膏、纸巾用完了唐兴友亲自帮他们买……

学生们这样的琐碎小事,唐兴友不知帮了他们多少次。

每到冬天,有很多孩子的手都长了冻疮,双手肿得像胡萝卜,有的还化脓裂出口子,看着这些冻坏的双手,唐兴友十分心疼,她给孩子们买手套,充热水袋,烧热水给她们泡脚,还把自己的护手霜带到学校,让全班孩子擦,擦完了又再买。天天督促学生加衣服,小心感冒。

2011年秋期,从叙永转来两个孩子到唐兴友班,这两个孩子都来自大山,因为路途遥远,每学期只能回家一次。因为想家,俩孩子很忧郁,唐兴友知道后,利用休息时间常常带他们出去逛逛,和他们聊天,带他们去家里做客……驱散他们心中的忧郁,让他们尽快适应新学校的生活,融入到新集体中来。

善心——关注心灵,做孩子的知心领路人

由于聋生不会听,也就丧失了说的能力,使他们不容易与正常人交流,很难融入“主流社会”。为了培养聋生的语言交流能力,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唐兴友让学生们每天写日记,在日记中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对话。

“润物细无声”,在这些不露痕迹的对话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生纯洁的心灵,触摸到学生们纯粹的灵魂。从让孩子们开始写日记起,唐兴友就对他们说“老师不要求你的日记里有多么华丽的辞藻,多么优美的语言,但是一定要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想写什么都可以”。

起初有很多孩子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偶尔暴露一下自己真实想法,唐兴友总是在日记的后面加上几句温暖的话语:孩子学习有困难了,她会给他“遇到困难不要怕,老师会帮助你,困难也会变得容易”的鼓励;孩子做了好事,她会给他“好棒!继续努力!”的赞语;孩子对班级劳动有了消极的思想,她就给他打气“ 为什么不劳动呀?你看因为你的努力,她们学校变得多干净啊!全校的老师和同学都感谢你们呢!”……

小小的批语,却让学生在批语中知道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感受到了老师的真挚的关心与真诚的帮助。渐渐地,日记便成了她和孩子们心灵交流的重要工具。

这是一个情感双赢的过程,学生收获了信任与关心,教师收获到了教育带给自己的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在逐渐形成。

班上有一个好问的学生在日记中问她:“为什么会出现地球,唐老师,请你告诉我,好吗?”这些聋孩子多么赋有想象力啊!为了保护学生的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唐兴友随即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当唐兴友把资料交到她的手里时,她十分惊奇与高兴,连声谢谢老师。

进取心——使其乐此不疲、成绩卓著

唐兴友是一名业务能手,学校骨干,曾被评为市、县、校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青年岗位能手”“文明教师”;多次参加市、县级优质课比赛获得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在省、市、县发表和获奖。

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外,唐兴友还承担着学校文艺工作,每年都要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县残联举办的助残日文艺汇演和学校艺术节文艺演出,辅导的学生多次参加了市、县的各种文艺演出。指导的两名学生被省残疾人艺术团录取。2008年10月,指导的学生舞蹈《风雨路上》获泸州市残疾人文艺表演一等奖;2009年师生舞蹈《情声》获县一等奖;唐兴友指导学生参加县手抄报比赛获二等奖。2012年5月指导的学生舞蹈《敦煌乐舞》在泸州科维商城举办的义卖捐赠活动上感动了社会各界人士,并在县教师节文艺汇演中喜获第二名。

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关爱无边,亲情漫漫,唐兴友用爱心去点燃了“残障儿童”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让雨露滋润他们渴望爱的心田,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