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刘梅 张红)“家乡打通致富路,幸福生活有盼头。”“路修好了,生产生活更方便了。”去年年底,江阳区黄舣镇观音寺村六组通组水泥路修好了,村民们自发购买鞭炮庆祝,远在外地的村民也纷纷发回微信祝贺。
近年来,江阳区把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放在首位,聚焦年度目标任务,抓实做细“回头看”“回头帮”,下足绣花功夫,做实精准文章,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扶贫政策是依靠
江阳区贫困对象有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小,全区贫困对象11617人,全市占比3%;二是分布散,无贫困村,属“插花式”贫困;三是致贫原因集中,因病因残致贫约占84%。
“插花式”贫困点多面广政策受限,如何让贫困对象稳定越贫?江阳区根据实情制定扶贫政策,一手抓生产发展,一手抓低保兜底。
“全区合理安排中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补助12个镇街2385户贫困对象发展种养业,农业专家跟踪提供技术服务,让贫困对象有了很好的生产发展基础。”江阳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罗杰介绍,全区还通过实施资产收益项目,带动贫困户享受收益分红。
对于因病因残致贫,江阳区坚持“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动态调整”的原则,全面落实“两线合一”政策,将贫困对象纳入低保兜底,特困供养。同时,江阳区还通过组织企业招聘、提供公益岗位等形式,借助“春风行动”,“点对点”组织贫困人口外出务工,促进贫困对象进厂务工就业、公益岗位灵活就业,实现就业脱贫。
在脱贫奔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江阳区组建工作专班,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开展拉网式大排查,通过APP注册精确统计数据信息,把突出问题、一般问题分级分类管理。全区针对脱贫攻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强弱项,启动以区负总责、分类挂牌、分级督战的挂牌督战,区领导督战联系镇街,行业部门督战到村到户,镇村交叉督战到户到家。
惠民工程是鼓励
“一定要做好贫困学生复学的准备,不管是防疫物资上还是心理健康上。”区委副书记、区长廖俊在检查全区学校复学准备情况时,重点强调要把对贫困学生的关心关爱做到实处。
“近段时间,镇上的干部来村里比以前勤了,还为我申请到了48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通滩镇罗石桥村贫困户李开德身患残疾,行动不便,他不仅享受了精准扶贫医疗救助住院“零支付”政策,镇干部还帮助他搞起了养殖。
“‘厕所革命’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它牵着民生连着文明。”黄舣镇罗湾村村委会主任肖元强介绍,村民对该项工作积极支持、连连点赞。
江阳区持续实施教育助学工程,建立教育扶贫专项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就读;持续实施医疗扶贫工程,落实贫困对象政府补助参保政策,以及在县域内医保协议管理医院住院费用“微支付”政策;持续实施安居提升工程,按照对标补短、巩固提升原则,进一步改善贫困户居住环境,修缮提升改造住房和新改建卫生厕所。
疫情来袭,江阳区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及时了解贫困户生活生产状况,除了向他们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引导做好科学防范外,还积极配合银行做好贫困对象小额信贷的发贷和还贷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资金难关。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77笔,共计贷款495.8万元。
孩子有学上、药费有报销、住房有改观、创业有帮忙……如今在江阳区,贫困对象“想干事、要干事、干成事”的信心特别足。他们说,国家政策好,没有理由不往前奔。
内生动力是关键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根。“党员要有‘责任田’,党建脱贫的关键发力点,就是党员干部先行一步。”况场街道普潮村任村委会主任袁尚春为了彻底“改造”精准扶贫户张如国,经常带着张如国“走人户”。到勤劳致富的村民家中,看着新房子、新车子、拉家常、谈打算……一次又一次,一家又一家,张如国思想有了进步:“我也是有手有脚的人,可以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也想过好生活。”张如国被安排进了卫生保洁队伍,每天负责打扫S307道路玉桥段卫生。创文期间,他加班加点,从未抱怨,村民都评价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江阳区增强派驻帮扶力量,“第一书记”成为当好脱贫攻坚带头人。他们转变村民“等靠要”观念,下乡入户讲政策、谈发展,因地制宜找项目、兴产业,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开展“一村一品”项目建设,培育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与此同时,江阳区还开展各种评比,全面激发建档立卡贫困在发展生产等方面的“比、学、赶、超”主动性,进一步激励贫困对象在产业发展、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等方面发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增强动力。
“这次一季度考核在环境卫生、政策知晓度等方面得了4颗星,下一季度努力都得5颗星。”江北镇福海村贫困户李立富在搞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打扫,对各类政策进行学习,争取第二季度“积分制”考核星级评定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江阳区将继续统筹推进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