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江阳区况场街道:打造“最美”乡村 

2020-05-12 08:01:3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阮长安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张红 刘梅)脏乱变整洁、荒山变“金山”、破屋变楼房……随着城市能级不断提升,江阳区况场街道紧跟日新月异的城市步伐,围绕“金色城西绿色况场”的发展理念,在“醉美”的城市打造“最美”的乡村,交出乡村振兴精彩答卷。

优化环境蔡 脏乱变整洁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况场街道狠抓垃圾直运、“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惠民工程,推动人居环境的改变,打造宜居乡村。每天早上,醉美公司垃圾清运车定时行驶在乡间小道上,在每一个垃圾坑旁停留,挂桶、倾倒、压缩、密闭,环卫工人熟练地将每天的垃圾清运出村,不管晴天雨天,从没间断。“以前的垃圾坑臭气熏天,从旁边经过都要掩着鼻子快速小跑通过,现在采用这种直运模式,垃圾每天及时清运,村子变得干净清爽多了。”村民明显感觉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

“小厕所”牵“大民生”连“大文明”,况场街道高标准推进改厕工作,把民生实事办到农民心坎里。保林村的村民李天云主动申请“厕所改造”,改造后的厕所干净整洁,没有苍蝇蚊子、没有刺鼻臭味,和城里亲戚家的厕所一样干净,如厕时不再难受。在况场街道,像李天云家一样用上卫生厕所的村民还有371户。况场街道游湾村、福利村、红山村、况丰村等村相继出现了一个个“大家伙”——污水处理器,村里的生活污水通过统一的主管网进行收集,再汇集到各个处理站点统一净化。“之前村里的水沟满是污水,现在安装了雨污分流管网、修建污水处理站,污水沟不见了,米溪沟流入长江的水已经能达到三类水质标准。”游湾村党总支副书记周义翔说,雨污分流工程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变了群众的生活环境。

归雁创业 荒山变“金山”

郁郁葱葱的无花果果园,满目青翠、硕果累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果香,沁人心脾。普潮村村民朱秀洪2017年返乡流转了100亩土地,引进了波姬红、金傲芬、黑珍珠等优良无花果品种进行规模种植,每年售卖无花果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近年来,况场街道“依托资源、发挥特色、因地制宜”,回引外出务工和经商村民返乡创业,培育“一村一品”,带“火”农村旅游观光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

“我的农场现有6万余棵果树,近20个品种,曾经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五颜六色的‘花果山’。”普潮村村民罗世福返乡创业流转老家荒坡种植果树,开办冠银家庭农场发展优质水果。如今,观光、采摘、农家乐,农场发展成了集观光、休闲、采摘一体化的娱乐园。返乡一人,带富一方。红山村村民雷益富看到家乡的好政策,放弃外出打工机会,选择留在家乡发展农业。他参加了泸州市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建立“泸州市江阳区梁山上家庭农场”,成为了红山村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第一人”,专研种植水稻150余亩,年产7.5万斤,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目前,况场街道回引“凤还巢”村民37位,组织筹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20余个,沿沱江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带、沿方山后山特色水果采摘带、沿双河水库生产农业带……特色果蔬种植面积达到1万余亩,江之薯、邓桂、罗氏面业、梁山上家庭农场等农特产品品牌成了亮眼的名片,“荒山”变成了“金山”。

脱贫奔康 破屋变楼房

“以前的房屋破旧矮小,屋顶、墙壁到处都是洞,每到下雨天,总要在屋子里放许多盆盆碗碗接雨水,不然屋里就要淹成河。”普潮村住进新房的精准扶贫户许开平说,2019年他用政府危房改造补助修建了这座砖混小平房,一家再也不用担心下大雨了。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况场街道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帮助359户精准贫困户规划产业、改善住房、解决安全饮水等问题,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

“非常的感谢政府给我提供了一个道路保洁的工作,让我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双湖村的精准扶贫户李兴财和70高龄的母亲相依为命,家里的经济重担全压在了腿部残疾的李兴财身上。得知李兴财具体情况后,街道工作人员帮助他申请公益性岗位,负责离他家最近的村道保洁工作,解决了他的实际困难。提升农村软实力,高素质打造文明善治“标杆地”。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所的建立,让村庄的整体面貌极大改善,各村正朝着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迈进。

“情满重阳爱在况场”“劳保制品技能大赛”“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况场街道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干部群众都在奔康路上奋力前行。接下来,况场街道将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高站位打造乡村振兴“先锋队”;进一步优化农村环境,高颜值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地”;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高品质打造美好生活“共享地”。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