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张红 记者 胡容)“我能学什么?能干什么?国家有哪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7月12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退捕渔民就业服务活动现场,泸州市职业指导专家正在引导他们转岗就业。
为落实长江“禁渔令”,江阳区迅速行动、疏堵结合,重拳打击非法捕鱼行为,同时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安置,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有序推进。
要退得出 更要稳得住
“原来担心不能捕鱼就没了生活来源,现在在街道干部的帮助下,我不仅申请到了转产补助,还找到了工作,日子比以前过得更好了。”江阳区大山坪街道张建原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民,谈到现在退捕上岸后的生活,脸上充满喜悦。
近年来,江阳区大力推进转产上岸渔民再就业工作,不少像张建一样的渔民退捕上岸找到新工作,开始新生活。江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税邦荣说,一方面,对退捕渔民实行补偿,让渔民基本生活有保障;另一方面,积极拓宽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渠道,为渔民举办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渔民“转业不失业”。
为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江阳区对渔民渔业船舶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对补助对象资格条件,逐一核实。同时,还针对特殊困难人员进行帮扶救助。通过资金补偿、就业扶持、特殊救助等多种形式,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
“补贴到位,生活有奔头,肯定愿意上岸。”张建说,其实大部分渔民的想法都跟他一样。目前,江阳区落实中央、省级、区级和镇街资金2797.75万元专门用于渔民转产工作,全区退捕上岸渔民418人,已全部实现转产。
要盯得紧 更要打得严
“强化执法监管,打击违法犯罪,既要盯得紧更要打得严。”7月14日,江阳区长江禁捕专项整治工作会议提出要求。
禁捕以来,江阳区建立禁渔区值班值守制度,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24小时接收群众举报。区农业农村局、长江航运公安、区公安分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辖区重点水域实行“白+黑”高压巡查执法,已开展执法行动60余次,办理案件13起,移送司法机关15人。
“黄舣镇罗湾村附近水域有人在非法捕鱼。”接到线索,联合执法队精心部署派人蹲守,经过连续几天的蹲守,6月11日凌晨,涉事人员再次趁着夜晚进行非法捕鱼活动,联合执法队立即行动,查获非法捕鱼人员2人,挡获“三无船舶”一艘,收缴网具4副。
江阳区通过公开审理非法捕捞案件,打破群众在禁渔期、禁渔区电鱼、毒鱼、炸鱼或渔获物较多才入刑的固有观念,有效震慑了非法捕捞者。
消费管住嘴,执法迈开腿。江阳区深入农贸集市、餐饮商户检查非法渔获物销售情况,截断销售渠道、堵住消费终端。并向各商户大力宣传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条例,加强经营自律,自觉依法经营。
要用得实 更要看得远
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江阳区严格执行“禁渔令”,实施常态化监管,长效保护长江鱼类资源和生态环境。
针对水域点多面广,执法力量相对薄弱问题,江阳区加强部门、地域联动,建立新形势下多样性保护长效管理机制。为了更好地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安全,江阳区每年开展多次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活动,号召众多群众积极参与。与此同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商场大屏等平台,大力宣传禁渔禁售,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群防群治,促进长江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父亲打渔20多年,我也干了14年。”“我从娘胎里就在船上。”南城街道的王彪和宋锡江算是资深渔民了,他们都没想到有一天会从“捕鱼人”变成“护渔员”。近年来,为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群众广泛参与退捕水域渔业资源巡护,建立新形势下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江阳区聘请了退捕转产渔民加入协助巡护长江工作,将捕鱼人转变为护渔员。
“江阳区水域岸线长有122公里,渔政工作人员少,监管力量捉襟见肘。”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老渔民对渔汛信息、水域情况更熟悉,他们加入巡察队伍,可以协助执法队有效打击非法捕捞。
下一步,江阳区将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紧盯线索发现、源头治理、行业消费等重点环节,建立发现、举报、查处、问责等联合执法机制,抓好全链条管控,推动长江共抓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