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江阳区:“三盯三公开”打通扶贫领域监督最后一公里

2020-11-04 08:57:4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何岸 张潇)今年以来,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纪委监委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推进扶贫领域“三盯三公开”工作,探索“常规宣传+特色宣传”的扶贫领域信息公开模式,将涉农惠民各项资金发放、补贴资金享受情况等按类别、栏目公示到组,让贫困群众多渠道、多途径知晓扶贫政策,积极打通扶贫领域监督“最后一公里”。

公示栏提升村民满意度

“以前的公示栏涉及给老百姓发钱的内容很少,现在镇上设计的专项公示栏好多了,我们关注的扶贫资金发放、补贴资金享受等情况都分类一一列明,让人一看就明白。”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九组贫困户吴应春说,村里的扶贫领域公示公开越来越透明了,自己对这项工作很满意。

扶贫资金明细、惠农惠民政策、民生实事……走进罗湾村,崭新的“脱贫攻坚·涉农惠民公示公开栏”上分门别类的公示内容格外醒目,时不时有路过的群众驻足观看,这是黄舣镇落实扶贫领域公示公开的一个缩影。

“我们通过督查发现,部分村(居)务公示栏存在设置栏目不科学、标准不统一、没有防雨措施等现象。”黄舣镇纪委副书记梁波介绍,发现该问题后,黄舣镇立即制定整改措施,对公示栏标准进行统一,短短一周便完成了全镇16个村(社区)、弥陀片91个小组共123块公示栏的更换。同时专设“脱贫攻坚·涉农惠民公示公开栏”,要求各村(社区)严格按照标准,准时准确公开扶贫领域资金发放等信息,让村民能及时了解村(社区)在扶贫领域干了哪些工作、花了哪些钱。

据悉,该镇将持续推进扶贫领域公示公开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不留余地、不留死角的亮出“家底”,保障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院坝会开出村民新干劲

“如今我们村的瓢梨酒产业越来越红火,这还多亏了那一次院坝会,才能彻底打破村里的发展瓶颈,现在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了。”一说起村里近年来发生的新变化,丹林镇梨花村一组村民杜然云感激地说道。

杜然云口中的院坝会,则是今年4月上旬,丹林镇纪委在梨花村组织召开的一次院坝会。

院坝会上,村民们既想发展梨酒产业,但又对生产效益持怀疑态度。为消除村民心中的顾虑,梨花村联系干部、镇纪委书记万里飞为村民当场算了一笔账:“梨花村现有37500余株梨树,可实现年加工销售瓢梨酒50吨。通过‘集体经济+专合社+农户’模式,再把我们原有的‘梨坛’‘梨笑飞’商标打响,我们初略地估算了一下,通过村集体经济分红可达到80元/人。”

“现在,瓢梨酒产业已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余万元。”梨花村支部书记范才洪介绍,“自从那次院坝会后,我们经常通过召开院坝会的形式收集群众建议,大家的参与度都很高。通过院坝会公开村集体资金账目,不仅解决了发展的问题,还为村民消除了顾虑,提高了大家劳作的积极性,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微信群建成村民明白群

“我们最关心的就是每个月享受政策资金的数目对不对。自从组上建了微信群,直接把发放情况公示在微信群里,我们在外面打工,都可以通过群消息清楚了解,很方便。”邻玉街道先锋村五组贫困户伍彬拿出手机一边翻看公开记录,一边为新公开方式点赞。

由于伍彬常年在外务工,家里留守的老年人看不懂村上公开公示栏张贴的扶贫政策,也记不清楚享受的救助政策和金额,好几次还因为不了解政策与村干部产生了误会。

“我们街道像伍彬这样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较多,家里留守的老人不清楚已享受的惠民资金。我们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公开的方式,将扶贫政策和享受情况从公开公示栏上‘搬’到微信群,方便外出的年轻人及时了解和咨询。”邻玉街道纪工委书记王红说道。

伍彬所在的先锋村首先推行了扶贫领域微信“云”公开,作为江阳区扶贫领域村级公示公开示范点,目前组上在微信群发布扶贫政策公开信息26条、资金发放信息56条、补贴享受名册56条。大家有疑问在群里能随时提出,也能及时得到回复。

在街道纪工委的指导下,邻玉街道各村民小组建立微信公开群,并邀请联村干部、廉情监督员、乡贤人士进群参与监督,定期将扶贫领域、涉农惠民各项资金发放、补贴资金享受情况“晒”出来,让外出务工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

“实行扶贫领域信息公开是确保实现人民群众对脱贫各项工作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有效途径,是打通政府联系服务贫困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政府信誉度和公信力的有效抓手。”江阳区委第二巡察组组长、区监委委员张小刚表示,将继续加强监督,不断提升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回应关切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脱贫攻坚工作全程阳光透明、标准规范。截至目前,江阳区纪委监委共开展督查40余次,推动区级部门、镇街、村级公开信息4400余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