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罗瑚榕)时值岁末年尾,为保障农民工劳有所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泸州市江阳区蓝田司法所多举措化解农民工讨薪纠纷,温暖这个冬季。
坚持为民、初心不变
有效治理欠薪关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蓝田司法所将化解工资纠纷当作一项政治攻坚任务,组建了由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专班,联合社保等部门为农民工维权搭建平台,采取有力措施,排查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数量、涉及人数和金额。树立为民服务、为民尽责的责任意识,扎实做好这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网格员、村(社区)干部广泛走访,收集纠纷线索,建立分类台账,制定调解方案以及应急预案,从排查发现到多元化解,每一环节有始有终。针对一起跨越贵州、四川近千里的农民工欠薪纠纷,蓝田街道调解室组织司法所、居委会、律师、派出所四方联动,将“情理法”融入调解全过程,在亲情感召、理法说服下,工人们终于拿到30万元工资款。
“村(社区)每月都会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一旦排查出纠纷,村(社区)调委会先介入进行调解,对于化解不了的,就上报司法所,司法所会联合派出所、社会治理办一起来调处,抱着‘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的信念,我们街道这几年都没有发生矛盾纠纷上交或激化的恶性事件。”蓝田街道司法所所长吴霜说。
联动治理、凝心聚力
蓝田司法所落实地域责任,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分工,加强法律学习,推进法律专业人员和调解工作小组下沉,把公共法律服务、调解咨询放到基层,提升农民工欠薪纠纷化解成功率。辖区内的调解组织将农民工欠薪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对辖区内的建筑工程、餐饮住宿、物流快递多家重点行业和存在劳动用工管理问题较严重的企业展开针对全面的摸排,耐心接待来诉来访群众,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苗头隐患分类梳理,建立台账,做到“早发现、早处置”。近几年来,蓝田街道辖区因工业园区建设、新开发小区数量增多等引发的用工、装修等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司法所年均接待法律咨询200余件,其中劳动关系纠纷占30%以上,为扭转这种局面,蓝田街道调委会结合辖区实际,推动村(社区)级矛盾纠纷解决平台,加大基层调解员培训力度,前推矛盾纠纷化解阵地,以点带面辐射全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守土有责、细心普法
蓝田街道坚持“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不定时到企业、在建工程等建设领域与农民工面对面交流,开展法律体检,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增强农民工和企业负责人的法治意识,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利用微信、网络平台等途径,向社会公众发布相关法律知识、典型案例、维权渠道,提醒农民工遇事冷静,依法维权;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现场交流咨询等方式,向务工人员宣传《劳动合同法》《四川省工伤保险条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知识,告诫广大务工人员特别是从事建筑施工劳务的农民工要与合法的劳务公司建立劳动关系,保留有效的工资欠条、结算单等证据线索,累计接受咨询40余人次,开展普法宣传15次。
强化担当,耐心调解
围绕农民工欠薪纠纷等突出问题,需全面、客观地把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查摆出来,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完善人民调解、公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强化人民调解的联动效应,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农民工欠薪纠纷普遍存在涉及群众广、取证难、转包问题多等症结,面对缺乏法律意识的民工,调解员必须耐心讲解相关法律法规,耐心收集工资证据,扩宽纠纷化解渠道,保证法律解释到位、工资到位。司法所考虑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引导企业和职工通过和解、调解等方式化解矛盾,依法妥善处理因企业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等导致的欠薪纠纷,促进建立和谐劳资关系,既有利于保障农民工权益实现,又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
通过为农民工开通人民调解的“绿色通道”,蓝田司法所及时、有效的化解了一大批此类纠纷,及时为农民工追回了所拖欠的工资,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辖区社会稳定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