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彭志勇 罗佳)“想都没想过有一天能自己当老板,简直像做梦一样,原以为要在江上打一辈子的渔。”许文英喜滋滋地说。
许文英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退捕渔民。
4月1日临近中午,51岁的许文英一边叮嘱厨师赶紧把菜品备好一边拿着抹布擦洗桌椅。“年龄大、文化低、无经验。”2019年底就退捕上岸后,许文英曾一度恐慌,“夫妻俩打了几十年渔,现在能干什么?”许文英说,刚上岸那段时间很焦虑。
“我们退下来后就参加江阳区举行的技能培训,也去参加过招聘会,年龄大了,重活干不了,轻巧的又没文化。”许文英说。
经过江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江阳区人社局”)多次上门宣传创业政策,许文英夫妇决定用近13万元渔民退捕补偿金自己开店。
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后,许文英夫妇找店面、装修,退捕补偿金很快就花完了。“创业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缺资金、缺经验。”许文英说,“好在这时江阳区人社局主动协调帮助我们申请了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2020年8月,许文英在天远广场开起了人生第一家火锅串串店,自己当起老板,并且带动当地5人就业。“经营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刚开业那段时间江阳区人社局工作人员就到店子上为我们讲解技巧,主动留联系方式,让我们遇到问题及时和他们联系。”许文英说,“开业第一个月毛收入约10万元,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不仅只许文英,2020年退捕渔民再就业是江阳区稳就业的重点,如何让退捕渔民转产就业?让江阳区418名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江阳区人社局通过送岗上门、技能培训、托底安置等途径,力促退捕渔民转产就业。
送岗上门专场招聘为渔民就业牵线搭桥
“看了4、5家企业,我自己比较中意酒业园区。”不久前,在江阳区人社局为退捕渔民举办的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上,退捕渔民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签下了就业意向书。
为积极配合泸州长江水域禁捕退捕工作,江阳区人社局加强退捕渔民信息采集,完善实名制台账,并对录入系统的渔民提供“1113”就业服务,即提供1次政策宣讲、1次就业指导、1次职业培训和3次职业介绍,实现就业服务全覆盖;同时,在江阳区黄舣镇等镇街举办了11场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9期网络招聘会,组织企业149家次提供1.6万个就业岗位。截至目前,江阳区已实现退捕渔民转产就业418人,有就业意愿未就业人员全部清零。
技能培训一技之长助渔民端上新“饭碗”
“没想到我也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比以前捕鱼的日子强多了。”已在江阳区南城街道工作了5个月的王华春笑道。王华春原是南城街道一名靠江吃饭的渔民,禁捕退捕工作启动后,他参加了江阳区人社局举办的免费技能培训班,结业后顺利应聘到南城街道护鱼巡河员工作。
为让退捕渔民顺利“转业”,江阳区人社局按照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细化措施的要求,把退捕渔民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免费培训范围,动态跟踪退捕渔民培训需求,对有培训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建档立卡,开展与其相适应的月嫂、养老护理员、电工、焊工、保安等职业(工种)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让退捕渔民转型为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
截至目前,全区免费技能提升培训已累计培训退捕渔民600多人次,发放培训补贴63.6万元,对有培训需求的渔民做到“应培尽培”。
托底安置公益性岗位解困难渔民后顾之忧
来自黄舣镇黄桥社区的徐维贤是一名长江渔民。去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上岸,并上交了渔船渔网。但因为要照顾家中老人体弱多病长年需要人照顾,不能外出打工,又没有专业技能,家庭条件困难,转产之路困难重重。
江阳区人社局和黄舣镇政府了解徐维贤情况后,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他找到了新工作,到黄桥社区当起了社区巡逻。“这份工作时间比较自由,空闲时还可以兼职打点零工补贴家用,政府送来的‘新饭碗’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徐维贤感慨。
针对部分退捕渔民因需要照顾家庭、身体欠佳或年龄偏大等原因,不愿意离开家乡到外地就业的情况,江阳区人社部门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作用,根据“因事设岗、因需设岗”的原则,开发了社区保洁、文明劝导、巡逻巡护等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退捕渔民进行就近就地兜底安置,确保有就业需求的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截至目前,江阳区利用公益性岗位安置退捕渔民就达3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