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第一  江阳区这个“大数据”中心有点牛!

2021-04-21 16:39:2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张红 刘平良)“请注意,有两位嫌疑人在长江流域管驿嘴水域撒网捕鱼。”近日,在泸州市江阳区北城街道,号称“千里眼”的监控系统连接到街道基层治理大数据中心管理系统,违规违法行为同步被大数据中心自动“捕获”,并及时处置。

在江阳区,基层建设的大数据中心正发挥大作用,助力禁渔、防疫、抗洪等基层治理工作,实现了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

大数据+网格化管理,精准汇集信息

2020年8月,江阳区北城街道率先建成全市第一、全省领先的镇街级的社会基层治理大数据指挥中心投用,总投资近100余万元。中心将街道党建、综治、民政、安全、城管、经济等工作信息资料以及辖区居民住户信息,统一纳入大数据管理,实现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

“摸清辖区内人员信息,是构建大数据应用管理的前提。”北城街道结合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等工作,发动广大社区干部和网格员逐户上门登记,收集辖区常住人员和外来人员的姓名、性别、就业、电话,及社保购买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信息,为大数据中心运行奠定基础。

大数据中心把辖区平面地图、三维地图、无人机飞模三张地图融合在系统中,在网上虚拟建立“数字北街”,将辖区的街道、建筑、人口信息等“搬迁”到网络上,形成人口数据库,实现对辖区人员数据化管理。

以“智治”促治理,中心数字化变革的全面深化,为街道基层治理提档升级。“将每一名居民的信息‘搬迁’到‘数字北街’的每一栋楼,只要点击楼栋的名称和户号,即可知晓居住人员信息。”北城街道党工委书记袁勇刚介绍,疫情防控,第一时间掌握各家庭和楼栋情况;防洪抢险,精准通知涉危居民及时撤离和实时监控水位情况;低保对象、残疾人、特困人员等特殊人群的信息一点就明,大数据赋能精准治理,更照见了智慧生活的美好模样。

大数据+实时化管控,整合利用资源

疫情防控、防洪抢险、城市管理……数字化手段打开了又一个治理新通道,一个又一个不断生成的数据,成为照出数字化转型的镜子。在北城街道,形成了大数据参与基层治理的共享共治生态圈。

北城街道整合“三支队伍”力量,36名社区干部、15名网格员、70余名城管队员等“多员合一”,点线面结合、上下融汇贯通的治理通道,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变事后治理为事前治理。

“大慈路发现有摊点占道经营,经劝解,摊主尚未离开现场,请中心协调处置。”皂角巷社区网格员刘惠文通过指挥中心移动终端将这一图文信息发送给中心管理员。5分钟后,执法队员赶到现场,对占道经营摊主说服教育。现场处置结束后,执法队员上传了执法过程信息和处理结果。

社区干部、网格员、城管队员就像是一个个流动的哨兵,通过日常“途巡”和“图巡”发现问题,运用移动终端,将辖区内发现和收集的问题实时上传指挥中心,中心按照管理职能就近调配人员参与现场处置,实现突发事件信息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化解。

同时,大数据突破时空限制,实行清单管理、定位管理、节点管理,以更亲和的姿态拉近与群众沟通的距离,为民意表达、信息公开等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更高效的平台。

大数据+综合化指挥,提升治理能力

可视化调度指挥、微信程序和执法报告处理回复,基层问题从走访到解难实现全过程数据化,不仅提升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效率,也为各部门整合数据,完善预警、预测、预防体系带来利好。

“大北街34号发生火灾,请周边社区人员、网格员和城管队员立即前往!”3月1日11时45分,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陈孝波通过高空球机发现大北街34号有烟雾冒出,立即发出指令,城垣社区工作人员张艺骞以及网格员、城管队员等立即赶往现场,维持秩序、疏散人群,积极配合消防队员扑火,整个处置过程不到半个小时,将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目前,北城街道监控网包含一个高空球机高清摄像头和100余个重点区域和街面摄像头,对辖区进行实时、动态监管,街道应急处突能力全面提升、日常监管能力大幅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以前的基层治理服务较为碎片化,现在通过一套数字系统,把所有的问题‘一网打尽’,各部门实现高效协作。”袁勇刚说,大数据指挥中心投用之后,街道打破了原有社区、网格、城管各自为阵的局面,通过“统一指挥调度、多部门联合处突”,实现了跨区域、跨部门的力量整合和优化。

下一步,北城街道将进一步加强“大数据”研发和应用,扩大视频覆盖范围,争取接入天网、校园网等网络资源,实现社会治理领域信息采集更全面、分析研判更精准、指挥调度更高效,助推区域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