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张 红牟泽锋 泸州频道 胡容)“再美的雪景也挡不住我回民中路,安全到达……”近日,周雪梅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动态,既表达自己的决心,也向家人朋友报平安。
周雪梅动态里的“民中”即“凉山盐源县民族中学”,这是她援彝支教的第2个年头。
“把‘绣花’功夫用在教育帮扶上”,江阳区深化“校联体”结对帮扶措施,2020年,江阳区11名教师来到盐源民族中学初、高中“泸州示范班”辛勤耕耘。经过他们的努力,盐源民族中学“初中班”连续两次在期末统考中取得全县第一名,“高中班”连续两次在期末统考中取得全校第一名,进一步强化盐源群众教育保障。
这只是江阳区对口帮扶盐源工作队的一个小缩影。
5年计划投资帮扶资金4000万元 规划实施53个帮扶项目
“不是走马观花,来了就算;不是蜻蜓点水,过了就忘。”2022年5月中旬,在泸州市江阳区第三批对口帮扶盐源工作队即将迎来一年之期。这几天,援彝干部们都在忙着梳理总结一年来自己分管的相关工作。
江阳区第三批对口帮扶盐源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江阳区对口帮扶盐源县2021年工作实施方案》,2021年,江阳区落实对口帮扶资金1000万元,围绕“八个一”规划实施帮扶项目22个,即“新建一批基础设施、援建一所学院校舍、打造一个示范基地、培养一个农业产业、引进一个工业企业、促成一批社会帮扶项目、组织一批人才提升培训、解决一批困难群众就业”。
据江阳区《江阳区对口帮扶盐源县五年工作规划》:五年内,江阳区对口帮扶盐源工作队将围绕“合作共推产业就业、双向培育干部人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协同推进基层治理、其他帮扶项目”五个类别,规划实施53个对口帮扶项目,计划投资对口帮扶资金4000万元。
不仅如此,江阳区领导带队互访交流、密切沟通,援彝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区级部门、街镇、学校、医院、企业、社会组织精准发力、结对共建,爱心企业、社会组织、非公经济人士无偿捐赠、战略合作……江阳人为盐源的发展极尽所能,加油助力。
“1元鸡”啄开幸福门 苹果变致富“金果”
“咯、咯、咯……”一大早,盐源县百万生态乌鸡养殖基地内,工人们正忙着在鸡舍拾蛋、挑选装箱。
这是李贤松生态放养的13万只黑羽乌鸡。“鸡苗都是从泸州送过来的,不挑食、不生病,好养活。”养殖基地负责人李贤松说。“1只鸡苗1元钱,吃点自己地里的苞米、土豆,养大了能卖到好几十元。”
2021年,李贤松的养殖基地出售20余万只成品鸡收入了2000余万元,出售40余万只鸡蛋收入了20余万元,成了盐源县最大的乌鸡养殖基地。由于乌鸡品质好,成品鸡和鸡蛋远销成都、上海等地,“1元乌鸡”为李贤松啄开了幸福门。
“1元乌鸡”是泸州市江阳区在盐源县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即每只“脱温鸡苗”农户只出1元,其余通过专项帮扶资金补助),旨在鼓励脱贫户积极参与生态乌鸡养殖,扩大增收途径。2021年,江阳区投入帮扶资金70万元持续打造盐源县特色生态乌鸡养殖示范基地,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实施“1元乌鸡”项目,向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困难群众发放鸡苗2.5万余只,辐射带动乌鸡养殖产业。
除了“1元鸡”,江阳区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切入点,举办苹果生产管理技术提升培训,并组织村民到全国苹果主产区参观、学习、交流,村民从量到质的种植意识得到强化,生产管理技能不断提高。同时,江阳区还通过微信平台发布信息、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和商博会等方式,让盐源苹果融入大市场,加粗拉长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盐源的冰糖心苹果变致富“金果”。
基础保障遍地“开花” 还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江阳区坚持惠民安居、教育提质、医疗提档投入,进一步巩固盐源县脱贫攻坚成效。
“‘红绿苹果’高高挂,路灯点亮彝家心”,江阳区实施基础设施照明工程和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增设太阳能路灯、保障生活用水、增建垃圾池、新建便民桥,进一步强化盐源群众生活基础保障。
“‘造血式’帮扶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江阳区开展教育医疗、水利农林、社区干部人才培训,通过“传帮带”“请进来走出去”“顶岗锻炼”等方式助力盐源人才素质提升,并组织巡回诊疗、筹资新建卫城镇卫生院,进一步强化盐源群众医疗保障。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举措,责任重大,影响深远。”江阳区副区长、援彝指挥部指挥长,盐源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宗锟说:“我们要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不断探索创新、寻找破题路径,让盐源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