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马潇潇)“在这里你能听见高原上穿透太阳的高腔,在这里你能看到火把节在恒古大地上欢腾的模样,在这里你能看到古老的梦在飞翔……”嘴里哼着《大凉山》,手里拿着“笔、本、棍”,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援彝干部张平行走在盐源县树河镇的乡间道路上。
5月19日,是张平参与第三批省内对口帮扶工作,挂任凉山州盐源县树河镇党委副书记,正好一年时间。“无论前面的道路多么艰难,无论工作环境多么艰苦,一定完成援彝工作任务。”在况场街道全街干部大会上的表态发言成为张平的工作信念。
盐源县的树河镇,位于雅砻江畔,全镇辖区面积499.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7.23%,盛产核桃和青花椒。“刚来的时侯确实不习惯,人生地不熟的。”仅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张平就利用检查护林防火、参加党建月会等契机,全覆盖走访了辖区内的10个村,初步了解了各村的组织建设、人口结构、民族分布、脱贫成效、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为今后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遇到的第一个硬骨头就是开展防返贫致贫监测大排查,虽然在江阳也参与了脱贫攻坚工作,但那时只是一个帮扶干部,领导指导怎么干,我就怎么干,但是现在不行了。”张平说。根据党委分工,张平分管乡村振兴,而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又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
“我是新手,各村(社区)招聘的乡村振兴专干也是新手,各类政策都不了解,只有我先搞明白了,才能教他们开展工作。”各村的脱贫户是多少,每户的脱贫人口有几人,都享受过什么政策?“两不愁三保障”等基本情况先摸清楚、建台账。在组织召开的第一次乡村振兴专干例会上,这是张平给各个振兴专干安排的工作任务,组织全镇村组干部围绕群众住房、医疗、教育、饮水、收入等指标,对所有农户常态化开展摸排监测。并争取江阳区对口帮扶资金4万元,实施乌鸡养殖“以奖代补”,购买鸡苗2200余只,针对全镇的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涉及农户90余户300余人;争取江阳区对口帮扶资金10万元,对甘塘大堰进行维修,解决了甘塘片区4个村1700余户7000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为什么要来援彝,来了要做什么,这可能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张平说,“现在时间基本上过了一半了,我们要更加珍惜接下来的援彝工作日子,和当地的干部一起,多为群众办点事实、好事,才能问心无愧、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