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张红 梁晓冬)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遵纪守法履行职责,安全第一牢记心间,安全技能熟练掌握,操作行为自觉规范。”2022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仪式上,泸州市江阳区部分重点企业一线班组人员进行线上宣誓。
一直以来,江阳区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最高位置,切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主动战,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率先构建公共安全体系 创新“943”工作模式
“灭火器、消防栓、消防喷淋装置、烟雾报警器等随处可见,时刻提醒着我们安全的重要性。”蓝田街道下工农路茶馆李老板看着新安装的消防设施说,安全有了生意更好了。江阳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创新“943”工作模式,破解老旧城区消防安全困局,火灾防范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全民共建、全域共创、全时共管、全力共治、全员共享,江阳区公共安全体系充分发挥群众消防安全主体作用,实现了火灾“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社区火情发生率、消防出警率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同比下降76.5%、88.2%、87.1%。目前,江阳区已成功创建消防安全达标社区9个。
视、听、体验,三维立体、寓教于乐,江阳区高标准打造安全体验中心,内设VR体验、消防标志识别系统、模拟灭火系统、逃生绳结训练学习系统等体验项目,面向群众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全覆盖安全体验式教育。
“你看我手机拍的这个东西,我们在一个小区里面看到的,悬吊吊的,风一吹掉下来就会砸到人。”江阳区开展“安全隐患随手拍”活动,建立有奖举报制度,推动广大群众联动参与隐患排查、线索举报及安全监督,有力促进全区隐患排查水平持续提升。
全面构建智慧应急体系 提升应急战斗力
江阳区全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建立高效应急指挥体系,成功应对和处置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37起,有效降低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4.55米、15.12米、17.82米,工作人员密切关注监控平台水位上涨情况,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助力全区成功应对“7.23”“8.19”洪峰过境险情,实现了工程“零”损毁、人员“零”伤亡的“双零”战绩,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现代化综合应急指挥中心与智慧城市大脑、气象机构等合署办公、信息共享,实现信息获取自动化、队伍调动扁平化、指挥决策智慧化,全域指挥、适时调度。区域联合指挥中心以中心消防站为依托,初步实现指挥融合、训练融合和保障融合等功能,为应急处置、应急救援提供强大支撑。
“依托区域性中心消防救援站,江阳区整合街镇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形成了‘一主两辅’救援体系。”江阳区应急局局长周锐介绍,全区分类制定应急队伍建设标准、职责任务、训练演练、管理保障、考核奖惩五张清单,实行联动联训。
着力构建全面防范体系 实现自然灾害“零死亡”
江阳区位于长沱两江交汇处,河流水库多,林区和景区交织,高温、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区着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防范体系,将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影响降到最低。
积极完善预警发布机制和响应办法,明确分区分级响应灾害预警信息标准,在村组级落实灾害信息员和信息反馈人制度,把预警预测信息以最快速度传达到群众手中,将受灾信息第一时间反馈到各级指挥机构。
“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在应急物资配备和救灾物资保障上,江阳区从不“吝啬”。江阳区建立区、镇、村、易灾点四级物资储备体系,推动救灾物资和应急物资融合配置,以及信息化建设,分点位设置应急物资前置点167个,实现森林火灾、城市消防和洪涝灾害等应急抢险物资15分钟到位;分片区前置综合物资点,实现物资调度就近就快。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实现主城区应急避难全覆盖。
全省唯一。江阳区以技为要提升灾害防范科技支撑,积极推进森林防灭火应急水源系统和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将水文、气象、渔政、航道等信息融合分析,并入应急指挥中心实时预测预警,实现了自然灾害“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