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周超文 王蕾)仲夏时节,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群利村看到: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的院墙修得整齐漂亮,院门口摆放着用废旧轮胎或砖块制成的美丽花坛,花坛里栽上了玫瑰、月季、丹桂……花香四溢;院内分为蔬菜区、果树区、养殖区或果蔬、果禽立体种养,整齐干净,家家有树,户户有花,绘就了美丽乡村新画卷。
“群利村的农家小院能有今天的美丽景致,缘于我们实施的‘美丽庭院’创建工程。”群利党支部书记赵小琴介绍说。
在赵小琴眼里,几十年间,农民的院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0年前,农民住的还是土坯房,有的院墙是土坯的,有的用树枝随便拦一下就算院墙了,有的连院墙也没有。院子的最大作用是堆放畜禽肥,或者是放一些舍不得扔的破烂家什,谁也没有心思多打理。
自2016年以来,群利村党支部开始实施“美丽庭院”创建工程,广泛动员、强化组织,同时党员包户指导,鼓励村民以家庭为单元,以庭院为阵地,在房前屋后“小田园”上下功夫,鼓励群众发展既适合自己又具有“短、平、快”优势的“小果树、小蔬菜、小畜禽”庭院经济,走出一条合民情、顺民意的“小庭院、大经济”发展路子,使庭院真正成为村民的“聚宝盆”。
群利村有1100多户共3000多人。多年来,农业种植结构单一效益低下,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户家的庭院虽然面积较大,但基本处于闲置、荒废状态。2016年,群利村党支部结合创建“美丽庭院”,按照“地里有菜、空中有果、园中有畜”的模式,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拓展思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为了让村民对发展庭院经济有直观感受,村党支部组织村民代表前往周边地区的庭院经济示范点参观学习,让村民亲眼看到一个普通庭院经改造后,平均年收入能达到几千甚至几万元,以激发了他们发展庭院经济的热情。
55岁的副支书淦永平借着发展庭院经济的快车,将自家2亩地的小院里规划了果园和菜园,他向笔者细数着种植的品种:龙眼、柚子、甜橙和各类时令蔬菜……“随着年纪增长,自己种点瓜果蔬菜,活路轻巧,保证了吃喝,还能挣钱。”淦永平家里种的龙眼一年能卖上3000多元,种的蔬菜直供村里的农家乐,一年下来也有2000多块钱,从“菜地”到“餐桌”,一家人的收入“步步高”,小小庭院成了一家人增收的“新引擎”。
用好庭院地,建好增收园。“以前,家家户户都想着养猪,庭院空着就是为了晾红苕藤或晒玉米。”淦永平说,通过这几年“美丽庭院”创建,我们以党员干部带动,请来农业专家培训、指导,从思想上转变老百姓的观念,现在大家发展庭院经济的热情就高了。同时,积极帮助群众因地制宜规划庭院、合理分配区域、选择优良果蔬,大力引导村民发展果蔬种植,走“果树+蔬菜”或“果树+家禽”等多元化庭院经济发展路子,既美化了庭院,又实现了果蔬的自给自足,节省了一笔不小的经济支出,实现了环境美化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加快了乡村振兴的建设步伐。
昔日家里的闲置庭院,如今变成了一个个“增收园”。黄舣镇群利村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在“小庭院”上做好增收致富“大文章”,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