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彭志勇)自泸州市启动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以来,江阳区紧紧围绕工匠城项目建设、工匠人才培育、工匠产业发展等重点环节,全面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丰富西部工匠城建设内涵。
强化组织保障,稳步推进实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江阳区工匠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由区委书记统筹抓,区人社局为牵头职责部门,各区级部门、相关街镇按职责落实的工作模式。二是落实督导考核。将“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工作纳入部门、街镇目标考核,分层分类设置考核指标、考核分值,坚持边建设边督导、边督导边建设。三是优化工作方案。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集成员单位研讨中国西部工匠城落点布局工作,指导拟定《江阳区“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规划方案》,将人、才、物统筹规划,实现1+1>2。四是坚持学优提升。组织文化创意、广告策划、专家团队等赴点位实地调研、座谈讨论,力求建设点位突出资源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先后到成都市、宜宾市、彭州市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多次向省人社厅、市推进办汇报工匠城建设进度。
培育工匠人才,发展工匠产业。一是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采用“主动走进+宣传引进”方式,实行培训要素“清单式”管理,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企业和培训个人搭建平台。2022年,全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300人次,补贴资金353万元;开展社会性职业技能培训12000人次。二是开展酒城工匠高级技师培训。以企业一线产业工人技能需求为目标,对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企校深度合作,搭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评价平台,引入市外优质培训机构成都航天技师学院,为泸州国家高新区培训制造业高级技师55名。三是开展酒城工匠新型技能人才培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重点产业布局,以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为导向,引导培训机构打造特色培训品牌,采用“课堂培训+直播实训”相结合的形式,先后组织四期网络主播培训,培训结业130人。
扶持工匠项目,塑造工匠品牌。一是打造创新创业品牌。在2022年第九届“创业酒城赢在泸州”创新创业大赛上,江阳区推荐的参赛项目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胜奖1个;在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四川赛区,江阳区创业项目“有容乃大势不阻挡”和“毕六福油纸伞坚守与创新”代表泸州市参赛,分别获得制造业组和乡村振兴组冠军,并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大赛。二是打造高技能人才品牌。通过培养各级劳模,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丰富区内高品质工匠人才库,领跑区域白酒酿造、电子工程、机械制造、汽车维修、现代服务等主导产业。区内现有全国劳模3人、省级劳模50人、市级劳模185人;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个。2022年,培训高级技能人才210人次。三是打造非物质文化传承技艺品牌。通过保护、培育、传承等方式,充分利用非遗品牌带动地方产业。通过国家级非遗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伞制作技艺·油纸伞制作技艺,省级非遗泸州邓氏桂圆干果传统制作技艺,市级非遗白马鸡汤传统制作技艺、泸州白糕传统制作技艺、江北李氏红糖传统制作技艺、豆痴酱油等非遗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白酒、油纸伞、旅游产品、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
科学规划设计,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打造工匠学院。在泸州江阳乡村振兴人才学院基础上升级打造泸州乡村振兴工匠学院。完善各类设施设备和培训场景,通过优化师资力量、开发重点培训项目、整合培训资源、做优职业技能评价、举办各级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工匠学院综合办学实力。二是打造文化长廊。以工匠工具、工匠产品、工匠人才、非遗传承等内容,布置伞里古街文化长廊,展示江阳区劳动模范、工匠人才、代表性工具和非遗产品等。三是打造实训基地。依托国家级非遗传承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打造毕六福、许学明油纸伞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董允坝少年农业大学木有枝工坊,打造木工技艺、油纸伞制作等实训基地;依托董允坝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农业技能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