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周超文 刘畅文/图)4月23日,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联合村九组的制种稻育秧田块里看到:郁郁葱葱的制种稻秧苗已陆续进入了移栽期,村民有的在田块里拔秧,有的在移栽,个个忙不亦乐乎,而他们的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这两年有公司的订单种植和兜底收购,让我们制种稻种植户吃下了增收‘定心丸’,信心十足。”联合村九社社长罗小华高兴地说。
种植户查看即将移栽的制种稻秧苗。
黄舣镇是江阳区最大的制种稻种植基地,村民种植制种稻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泸州泰丰种业有限公司的入驻,采取“公司+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制种稻种植队伍,特别是公司除了订单种植外,还以每亩确保2000元收入的“兜底”收购,让农户吃下了种植制种稻增收的“定心丸”,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扩大,今年规划种植更是达到了3000亩。
所谓“订单”种植,就是公司与农户签约最低保护价种植协议,每斤制种稻谷最低收购价为8元,优质制种稻谷每斤收购价更是达到13元;而所谓“兜底”收购,就是公司确保农户每亩制种稻收入最低达到2000元。如果农户种植的制种稻亩收入不足2000元,公司将给予足额弥补,为种植户解除了后顾之忧。
黄舣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丽说:“今年,为了确保全镇制种稻农户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制种稻面积,针对今春降雨偏少导致部分田块缺水不能按时育秧的情况,黄舣镇农技部门深入制种稻种植核心区,引导村民相互调借水田,在水源有保障的田块进行集中育秧,以保证制种稻秧苗按时移栽。”
据刘丽介绍,种植制种稻和种植中稻相比,虽然辛苦些,确实有账可算,她掰起指头给算了一笔账,按今年泰丰种业公司与农户签约的最低8元/斤的价格,制种稻每亩平均按350斤产量计,每亩制种稻收入可达2800元;而种植一季中稻,亩产量按1200斤、每斤按市场价1.4元,亩收入只有1680元,中稻比种植制种稻要少收入1120元。而且,种植制种稻的稻种,还全部由公司无偿提供。
由于种植制种稻利润可观,今年,黄舣镇制种稻面积较上年增加了300亩达到3000亩,这一季下来,制种稻农户就要比种常规中稻要多收入300余万元。
联合村九组是黄舣镇出了名的干旱社,全社稻田面积有320多亩,以前每年能栽的稻田只有150亩,生长期间还面临干旱的威胁。面对种植制种稻的丰厚利润,这几年该社有30多户村民加入制种稻种植队伍。为了解决缺水难题,这30多户村民不仅自发出资买回抽水机将山下的一条河沟的水抽了上来,而且还专门建了一个30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由于用水有了保证,这两年,该社制种稻种植面积就达到120多亩,靠着种植制种稻,30多户村民户均多增收达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