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张红)今日,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玉田村现代化农资农机农具展示,让人眼前一亮;金雨滩村万亩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油菜花开如诗如画;丹林镇梨花村数字良田建设,传统耕作因智而变……2025年泸州市春耕生产、农田建设、农机化发展暨绿色防控工作现场会走进江阳区,生动展现了江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创新成果与蓬勃活力。
近年来,江阳区坚持以农民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驱动的发展思路,着力破解“谁来种地”、农民增收等问题,不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当好“小农户”和“大主体”的桥梁纽带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做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江阳区建立健全四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江南片区和江北片区建立社会化服务中心2个,12个涉农街镇全覆盖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站,80个行政村,村村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点,每个服务点配备1名社会化服务协办员,社试点建设300个驻点,并1:1配备社级网格员。
“我们集农特产品展示、农资超市、烘干仓储、农机停放维修、育秧育苗、培训中心等功能于一体,为小农户和大户开展农机作业和维修、农资销售、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农机应急救灾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江阳区江北片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赵斌介绍,目前,该中心已有京东农资、陕西杨凌馥稷、里海科技、泰丰种业等10余家单位入驻,服务始终围着农户转。
去年4月,江阳区成立全市首个社会化服务平台——“滴滴农机”。政府统筹资源、社会组织菜单式服务、农户自主选择,实现了统一技术让农民“放心”,统一作业让农民“省心”,统一标准让农民“安心”。
同时,社级网格员定期入户收集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需求,整理归类。政府做桥梁,社会组织精准提供服务,金融保险机构提供贷款和担保,打造服务联合体,形成合力,取得了“1+1﹥2”的效果。
实现“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深度转型
发展精品农业成为一阵新风,驱动着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化。
江阳区通过“头雁计划”项目、职业农民培育、农机手技能培训,全面锻造特色产业能人队伍,“掘金”绿色田野,年均培训1800人次,累计培养专业农机手100余名、农业经纪人320余名,农机手持证上岗率达100%,补齐了社会化服务人才短板。
新一代农民牵引着新农业,在新征程上高歌猛进,如虎添翼。“稻田病虫防治时节,我们就用无人机为秧苗喷洒农药,动动指尖就能完成植保,不仅精准喷洒、高效省时、增产增质,还节约了人工费、解决了用工难。”梁山上家庭农场主雷益富是职业农民,他的未来规划是把无公害水稻做好后,把曹湾品牌打造成为江阳的一张名片。
全区开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针对机耕种收、机防、烘储、育秧、农技、农资六类主要农事社会化服务培育标准化组织,成功培育和引进23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优良品种整镇整村推进,将先进技术、装备等应用到农户农业生产中,实现了农业社会服务总营收1200万元。
江阳区还与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江阳数字良田管理中心,通过卫星遥感、北斗终端、大数据等科技力量,将节水灌溉、农药减量、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快速导入,实现了区域间的智能监管,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升了农业生产效能。
实现“低效益”到“高收益”的能级跃升
让农民获得更好的收益,需要在经营上下功夫,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户种粮综合收益。
在江阳区分水岭镇大南山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支离破碎的“小田块”变成了规模作业的“大块田”。村民纷纷感叹种田越来越有盼头,“改造高标准农田之后,可以运用高效节水的淋灌机,一小时就能完成一个人一天的工作量。通过科学灌溉,一亩地可以增产200多斤粮食。”
截至目前,江阳区累计投入4.5亿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建成高标准农田33.4万亩,其中产业宜机化改造1.5万亩,新建产业道路1000余公里、下田通道5000多处,实现中大型农机具95%能下田。
从“会”种到“惠”种,江阳区坚持农机发展“有人买、有人用、有人管”,补助社会化服务主体40%的购机费,既丰富了先进机具在服务主体中的配备,又提高了全区农机装备水平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率。
“小农户和大户都能享受同等的社会化服务待遇,全区已无差别开展社会化服务8.45万亩次。”江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亮算了一笔账,共享服务后,小农户每亩降低社会化服务成本300元,1万余户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大户通过多环节托管等高效服务,亩均增收500元,农民钱包越来越鼓。
下一步,江阳区将继续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为突破口,持续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江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