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江阳丨老街新生 烟火长存

2025-10-30 15:00:4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消息(张红 泸州频道 龙欣雨 文/图) 暮色渐沉,华灯初上。泸州市江阳区北城夜市在熟悉的喧嚣中苏醒:邓氏米花糖摊位前,串串香热气袅袅;风萝卜蹄花汤店里,早已座无虚席;烤架上肉串嗞嗞作响,手打柠檬茶的捶打声清脆入耳……曾经游走于城市角落的流动摊贩,如今在这片规划有序的天地中找到了安稳的归宿。

这里,不仅有价廉物美的商品、令人垂涎的美食,更承载着一代泸州人的青春记忆,历经时光沉淀与精心改造,北城夜市焕发出浓郁的市井烟火气。

烟火气里的生计

从“流动摊贩”到“共生联盟”

夜市的人流未必汹涌,却以周边居民为主的稳定客源,构筑了坚实的消费基础。邓氏米花糖的老板是这里的“老面孔”,早年靠街边小摊卖米花糖起家,没想到副业串串香因味道出众反而打出了名号,如今已拥有宽敞铺面。他感慨道:“有需求就有市场,小摊小贩也是这个理。”

像他一样,许多商户在此扎根数年甚至二三十年,完成了从“流动摊贩”到固定商户的蜕变。老牌刘贰黄粑日销上千个,杨三牛肉面客流不断,王氏酸辣粉深藏功与名;新晋的印度飞饼以表演吸睛,水果奶茶备受年轻人青睐……北城夜市业态丰富,餐饮、饮品、服饰、百货一应俱全。从一碗炒饭到一杯甘蔗汁,从一双丝袜到一个发饰,一铺挨着一铺,一摊紧接一摊,形成了极强的互补性。

更难得的是,商户间结成了“共生联盟”——“不管客人坐在谁家店面,我们都可以送餐过去。”一点香美食城老板透露,这种相互引流、利益共享的模式,让他的羊肉汤日均销量轻松过百份。在这里,竞争变成了共赢。

治理新实验

改造“基础设施”制定“规章制度”

起源于上世纪末的北城夜市,曾是七零后、八零后挥洒青春的“战场”,记录着酒城的江湖豪情。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基础设施老化问题日益凸显。一个方桌、一根板凳占道就是一个摊;洗锅洗碗的污水堵塞了下水管道;低矮的老旧平房用电存在火灾隐患……老街摊多,烟火气旺盛,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北城街道为此倾注心力,硬件改造从未止步:从六角石板到透水路面,从疏通下水道到加装人行护栏,从实施光亮工程到配备灭火器、烟感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政府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从严肃的管理者转为提供“隐形护航”:商户在规定时间、划线范围内可以自由经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下沉一线,科学绘制“烟火地图”以释放经济活力,严把食品安全关规范经营,加密垃圾清运频次保障街巷日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率先试行的“放管结合”治理与“外摆新政”,允许商户拓展经营空间,将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民生的毛细血管,城市治理的“温度、精度与深度”在这里悄然生长。

区域黏合剂

从消费场景到情感枢纽

北城夜市最动人的,并非游客爆买的狂热,而是那份熟稔的松弛与温情。顾客们翻拣着平价衣袜,年轻人大快朵颐,孩子围着糖粑摊眼巴巴等待;摊主记得熟客的辣度偏好,散步的居民自然拼桌闲聊。在这里,消费剥离了炫耀属性,“性价比”与“便利性”成为王道,精准契合着“15分钟生活圈”的刚性需求。

风萝卜蹄花汤——老字号、第一家、口碑店,食客们扶老携幼、呼朋引伴乘兴而来。所有蹄花汤店的摊主都在热情迎客,“夜市兴旺,我们的生意就好;同样的,我们的生意好,夜市也会更旺。”食客在街边一坐,觥筹交错,尽兴而归,临走时还不忘带上烧饼或卤味。

琳琅满目的美食、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熙熙攘攘的人群,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间烟火画卷。暮色最深时,摊主们陆续收摊,保洁队伍开始忙碌。北城夜市虽不够宏大壮观,却以其最贴近生活的模样,铺陈出一幅经济活力与精神富足交织的幸福图景,成为连接社区、安放情感的温暖枢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