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龙马潭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姚艾青) 春风又绿两江岸,龙马乡村处处新。仲春时节,龙马潭的乡村一派欣欣向荣、热闹繁忙,菜花黄,桃花艳,柳丝长,春耕忙,连那麦田里的稻草人,也都穿上了新衣,换了容颜,迎着大片鸟鸣。
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姚艾青 摄)
党的十九大以来,龙马潭区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农业优先发展,着力推动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全区农业向着高质量迅跑,美丽乡村再添新风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振兴战略在龙马潭区开始生根结果,实现良好开局。
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有新貌
3月25日一大早,金龙镇“金源家庭农场”负责人殷凤琴就领着工人为葡萄枝剔除多余的花苞。
50余亩的葡萄园内,株株葡萄手牵手,背靠背,迎着春风争相发芽、长叶、孕育花蕾。早葡萄树上碗口大的叶子随风摇曳,晚葡萄树上的芽苞,也开始鼓胀,把枝头撑破,张合着小嘴,咕咚咕咚喝着水,在阳光下俏皮地冒话。
殷凤琴正在葡萄园内打花苞(姚艾青 摄)
去年,殷凤琴的有机葡萄销售达50余万元。今年葡萄园在政府的支持下安装了遮雨棚、自动灌溉装置,挖通了排水渠,有效防御洪涝、干旱和病虫害。春分日,区上还送来了40包免费有机肥,减轻了夫妻俩的负担,增强了增收致富的信心。
殷凤琴的葡萄园,仅是龙马潭区村美民富产业兴的一个缩影。
当罗沙贡米种植基地的秧苗刚长出叶片时,长春村百亩荷塘正从沉睡中醒来;当十里渔湾内赏花垂钓正热闹,千亩柑橘博览园内的柑橘也迎着春风挺起了腰;当顺江村的7000余株黄桃长出新叶时,河咀村爱心蔬菜园的蔬菜又到了采收期,西坛的花椒、“农家女”农场的桑葚、樱桃、李子也挂满了青果……
双加十里渔湾桃林(杨尚威 摄)
“我们采取多种举措,引导全区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龙马潭区农技站站长徐超介绍说,近年来,全区按照“服务市民富农民、围绕市场调结构”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园区,不断做大做强酿酒高粱、特色蔬菜、龙马乌鸡、健康水产四大优势产业;以打造“空港生态农旅体验区”乡村旅游线为纽带,加快推动中国(泸州)柑橘文化博览园、十里渔湾、天一农庄等乡村示范园建设;通过建设好基地、筛选好机具、推广好技术、补给好种子、补助有机肥等举措,推进春耕生产。
2019年春期,全区共发放种子1.5吨,有机肥28吨,建成高标准农田0.57万亩。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走马慈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长春、曹坝新村示范园,金坝园区,空港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
人才引领 乡村振兴有动能
“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同心院子’的后期项目建设,在预定时间内开园,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奔康。”2月18日,在龙马潭区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开展的“走进乡贤企业”活动座谈会上,泸州桐心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建平作表态性发言。
天一秘境(姚艾青 摄)
邹建平的农旅项目“同心院子”,落户于龙马潭区特兴街道桐兴村,核心区域占地1800余亩,总投资2.8亿元,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项目建成后将促进当地农民平均每年增收1200余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900余人。
活动当日,会员们走进“同心院子”项目现场,调研走访项目建设情况,并围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技术攻关等话题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区乡贤联谊会会长石美华介绍说,2018年12月,龙马潭区积极吸纳返乡业界精英、模范人物、离退休人员、贤人志士、优秀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才、文明乡风人士等,率先成立区、镇、村“三级”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推进形成“自上而下、全域覆盖、示范带动、凝聚力量”的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致力于带动人才聚集、产业发展、生态改善、脱贫攻坚、乡风文明,强化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截至目前,全区已吸纳返乡业界精英400余人,优秀基层干部200余人,专业技术人才150余人,模范人物100余人,贤人志士100余人,文明乡风人士50余人。1000余新乡贤人士,将汇聚成龙马潭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 乡村振兴有灵魂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近年来,龙马潭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域打造幸福美丽宜居村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十里渔湾(杨尚威 摄)
3月,龙马潭区双加镇大冲头村的“十里渔湾”,美得“亮”你的眼。4000株桃树竞相开放,游人如织。渔湾内的方方鱼塘倒映着岸上的樱花,和着畅游的鱼儿、休闲游玩垂钓的人们,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图。
“这里的风景太美啦,桃园变公园,渔湾变景区,让人感觉如在画中游!”3月17日,前来渔湾赏花钓鱼的游客刘萍女士对眼中所见之景连连称赞。
大冲头村,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蝶变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采用“特色景点+水产养殖+产业园区”的模式,打造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记得住乡愁”,集水产养殖、垂钓竞技、果蔬采摘、生态种植、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画里乡村”。
亮丽的风景带火了双加镇的旅游,让村民们的收入翻番,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成了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招牌。
2018年,龙马潭区全域推进垃圾分类,探索出“前端户分类、终端村收集、末端镇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推进全域美丽乡村蝶变。
作为龙马潭区垃圾分类打造的示范点,大冲头村也积极推进“门前三包”“四清”等工作,配齐各户各点位垃圾箱(桶)、建成地埋式垃圾站、公共厕所,开展垃圾分类先进评比等,进一步打造生态宜居幸福美丽新村。
截至目前,全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已实现全域覆盖,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70%,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镇,垃圾减量达20%左右。建成省级环境优美示范镇(街道)4个、示范村28个,省级“四好村”21个,省级以上卫生乡镇(街道)8个,全区已实现幸福美丽新村全域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