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龙欣雨
9月6日,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鱼塘街道的珑湖半岛小区,大批物资堆放在门口。它们被分为一户一袋,又按楼栋分堆儿码放好。穿着防护服的志愿者把物资一袋袋搬到一辆黑色的皮卡车上,而它的主人宋先金正在帮着清点物资。
珑湖半岛门口,志愿者将物资装上皮卡车。宋先金供图
本轮疫情以来,泸州发出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控倡议书,号召辖区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社工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就地转为社区志愿者。同时,动员社会力量2.4万余人参与社区排查、走访关爱、居民报备、核酸检测等工作,大量志愿者活跃在抗疫一线。
被困封控小区
他带着小皮卡一起上阵
“我开始送10号楼了。”待车满载后,宋先金开车向10号楼驶去。
他是一个水电工人,本是来珑湖半岛给业主装修,结果因小区29日封控,被困其中。
宋先金的皮卡车装满了物资。宋先金供图
“我看他们实在忙不过来,就说我有一辆皮卡在地下车库,可以取出来用。”30日,宋先金“贡献”出皮卡车的同时,自己也投身到志愿活动中。
“开始两天大家买物资比较‘疯狂’,我们从早上6点半开始要忙到10点。”宋先金说,自己主要负责转运物资,把小区外志愿者送来的蔬菜包、居民自己购买的物品等物资转运到各栋单元楼。珑湖半岛有25栋居民楼,宋先金一天要往返十来趟。
小推车一次只能运送几户人家的物资,皮卡车一车就能拉二、三十户物资。宋先金和他的皮卡车一出来,大大提升了小区物资转运效率。之后,社区也增加了三轮车,用作物资转运,让小皮卡多了新“队友”。
角色转换
他是封控居民的“小太阳”
“我不上谁上!”
在龙马潭区鱼塘街道石堡湾社区,核酸检测队伍前,一个被防护服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白”正在扫描健康码,他的衣服上写着“王鹏”二字。
王鹏正在协作核酸采样。王鹏供图
8月29日,鱼塘街道部分区域进入社会面管控,阻碍了王鹏离开泸州的脚步。原来,今年26岁的王鹏是黑龙江人,在泸州工作了3年,刚辞去工作准备离开。“我不上谁上!党员就应该冲到前线。”就此,王鹏开始了自己的志愿者工作。
“我忘记不了,有天晚上有好心人捐赠10吨蔬菜,我们挨家挨户分发的时候,也在做思想工作。”王鹏对一些带着情绪的居民说:“我们要相信党,相信政府。”加上好心人送来的温暖,有人直接红了眼眶。王鹏除了常规的防疫工作外,还会像个“小太阳”一样,安抚封控居民情绪。因为之前经历过三次疫情封控隔离,王鹏切身了解封控居民的心情,能够巧妙调解好大家的情绪。
之前三次隔离一直是志愿者服务王鹏,一朝角色转换,王鹏对志愿者和医护工作者的辛苦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前知道他们辛苦,但是没想到这么辛苦。”王鹏说,穿一天防护服,够自己在里面干了湿、湿了干好几回了。“虽然很累很苦,但是他们只要说一句‘谢谢’,你就会发现你所有的痛苦都值得。”
在抖音上刷到自己,让王鹏觉得自己的工作被居民肯定。王鹏供图
肩负责任与担当
他们全家出动上一线
9月6日6时,泸州市龙马潭区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在鱼塘街道鱼塘社区,余贵秀和老伴陈朝银5点出门。在东城尚品核酸采样点,两人换上防护服,开始了新一天的志愿活动。
余贵秀今年60岁,是鱼塘社区的社区小组长。本轮疫情以来,余贵秀一直坚守在防疫一线,穿梭在社区的6、7栋散居楼间。
8月31日,龙马潭区进入静态管控,全区各个街道社区需要大量的志愿者。余贵秀二话没说,发动全家上阵。“社区是真的忙不过来。”余贵秀说。于是,静态管控当天,余贵秀、老伴陈朝银、女儿、女婿一家四口都穿上了防护服。
余贵秀一家辗转在各个核酸采样点,搭建帐篷、运输物资、劝返劝导居民……不仅如此,余贵秀还要带着医护人员到居家隔离人员家中采集核酸样本。“我们这边都是老旧小区,上门只能爬楼,最高一户是8楼。当穿着防护服的余贵秀爬上8楼时,早已经气喘吁吁。
余贵秀老伴陈朝银觉得余贵秀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她是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必须干好,我们作为家人肯定是无条件支持。”陈朝银也说,自己是42年的老党员,也是退伍军人,要在这种时刻以身作则。“我身体也能吃得消,必须支持。”陈朝银说。
“家里还有两个外孙,我们不在家里,大的就会带着小的乖乖看电视。”余贵秀说,他们在外做志愿者这几天,10岁的大孙子在家照顾2岁的小孙子。“饭点我们会轮流回来给孩子们做饭,孙子是很支持我们的,他还很积极说自己会带好弟弟。”余贵秀说。
据泸州市民政局统计,龙马潭区在静态管控期间,共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4500余人,建立志愿服务队118支,活动总时长超5万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