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舒亚楠 泸州频道 郭慧琳)“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在辖区内进行治安巡逻、安保执勤、情报收集、法制宣传、调解矛盾纠纷等。虽然现在天网系统发达,但偏街小巷仍然依然是我们的关注重点。”在龙马潭区红星街道有这样一支志愿服务队伍,由群众与社区、红星派出所等政府部门共同打造。从2018年“红星义警”成立之初,许相友就是其中一员。
红星街道辖区面积大,“红星义警”在巡逻时通常组织2支队伍进行分头巡逻,以5人为一小队,10人为一中队,许相友表示,往往巡逻一次需2个半小时,偏街小巷也不放过,每月至少要巡逻2次。这4年内时间里,许相友可以说是走遍了辖区的每个角落。
有事群“喊话” “红星义警”随叫随到
许相友不仅是“红星义警”的成员,还是双桂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用他的话来说,“成为一名‘义警’让自己在原本的岗位上,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许相友说,“红星派出所会不定期开展培训,有专项工作的培训,比如反诈等,要我们自己了解清楚诈骗类型有些啥,该怎么预防、阻止,才能向群众讲明白。也有工作方法的培训,我们和群众是‘零’距离接触,如当邻里、家庭等发生矛盾纠纷时,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让双方心平气和解决问题等。”
谈起“红星义警”这只队伍成立后4年的变化,许相友颇有感触。他表示,随着“红星义警”工作的开展,队伍在辖区内名气也越来越大,现在辖区居民大多都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碰上问题要么找社区,要么就直接找上“红星义警”成员。入室盗窃、街面暴力等现象几乎不存在了。此外,为了方便收集民情,建立了居民群、网格群等,包括环卫工人也有专门的微信群,碰上啥事,居民可以在群里直接反应。这一来不光解决居民少跑路的问题,还解决了电话繁忙拨不通的问题。许相友掐着指头,嘴里念叨着数了一边说:“搭建的与居民之间的联系群,大大小小算下来也有约15个。”
“红星义警”从成立之初仅15人,如今已扩展至172人。据红星派出所副所长郭奔介绍,目前,“红星义警”不仅吸纳了社区网格员、政法干警、文明劝导员、老党员、志愿者、楼栋长等热心群体,还有从名事专职法律援助的人员。
警民结合 创新群防群治管理模式
2017年,红星街道大驿坝社区探索出一条“智慧社区警务”模式,是一条信息化条件支撑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并且基层治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郭奔表示,这离我们的理想目标,还远远不够。红星街道辖区面积广,常住人口约14万左右,辖区内还有西南医科大学。泸州市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新老商圈较多,新老小区较多、有时辖区内还会承接一些重要会议、活动等,因此治安复杂度较高,每天出警量平均约30起。夯实基层社会治理,任重而道远。
“警力有限,民力无边”,红星派出所决定以辖区内居民为创新社会群防群治的突破口。也就是说,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利用辖区居民“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特点,发挥民力,收集社会情报线索、化解群众间的基础矛盾,开展义务治安巡逻、执勤值守、法制宣传、社会关怀等志愿活动。
2018年,红星派出所联合社区、红星街道等政府部门,立足辖情,组建了“红星义警”这支队伍,实现邻里守望、互助互救,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同时,“红星义警”成员有可支配时间充裕和灵活的优势,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运用辖区群众力量资源反哺社会治安工作。
服务民生是一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繁琐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员支撑的基础工作,在这项工作里,“红星义警”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郭奔打了个比方,比如在治安巡逻方面,居民对辖区内的治安特点更了解,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治安巡逻工作。“红星义警”的组建不仅也缓解了警力不足的问题,也拉近了警民的距离。
4年来,“红星义警”开展了不少义务治安巡逻、执勤值守、法制宣传、社会关怀等志愿活动,帮助邻里等纠纷问题百余件,大幅提升了辖区居民的满意率、安全感、幸福感。(红星派出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