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清溪经验 在全国残疾人工作会上作交流

2013-04-26 09:03:18来源:四川在线泸州频道编辑:陈雪梅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徐光惠 特约记者 曾佐然)近日,泸县福集镇清溪社区代表四川省出席全国残疾人工作会,交流了开展残疾人“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工作经验。 

举措:

主动汇报 积极争取 全心全意为残疾人谋幸福

清溪社区位于泸县县城玉龙路以东,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9个居民小组,有11个居民生活小区,二级场镇1个,驻有13个县级机关和事业单位,住户1955户,总人口8148人(其中流动人口2000余人)。社区有各类残疾452人,其中重度残疾112人。

2011年,泸县刚启动“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工作时,社区主动向县、镇领导及有关部门积极争取,率先在社区中开展“量服”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两年来,共筹得资金50余万元,开设了残疾人康复训练室、残疾人活动室、残疾人电子图书阅览室等。在社区公共场所增添了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出行提供便利。

入户调研 摸清需求 做到“量”得准

为了真正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区残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深入到每一位残疾人家庭,全方位地了解残疾人的需求、愿望,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填写“两表” (即:《四川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表》和《四川省残疾人需求情况调查表》),为接下来制定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社区还通过便民窗口咨询台、残疾人家庭状况监测、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开通网上信箱、残疾人QQ群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残疾人的动态需求。只有将残疾人情况“摸得实”,才能“量得准”。

根据需求 制定方案 确保“裁”得实

社区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各级残联开展的“量服”工作业务培训。参训人员全面掌握了“量服”工作流程,确保了在为残疾人制定方案时做到有的放矢。

两年来,社区开展的“量服”工作都实施了上墙公示,将“量服”工作录入到残疾人信息管理平台。社区、街道、小区门口及人口密集地等都是我们公示的场所,真诚地欢迎残疾朋友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让“量服”工作走进千家万户,家喻户晓。也让广大残疾人觉得“实心”,深切感受到国家“特惠”和“普惠”政策带来的关心和温暖。

社区为112名有需求的残疾人制定了个性化服务方案938项(其中有社会保障363项,专项服务575项),并将方案认真填写在“两表”上,请残疾人或其亲友签字。残疾人及亲友对个性化服务方案很满意,都在“两表”上签字表示认同,也为我们后期落实方案提供了保证。

整合资源 优势互补 确保残疾人得实惠

残疾人事业单靠残联系统的力量、资源还远远不能解决、满足广大残疾人的需求。社区是一个基层的综合组织,涵盖了包括民政、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服务内容。我们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动员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在落实个性化方案时,最大化的为残疾人谋福利,让残疾人得实惠。

2012年社区新增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5名,截止目前社区共为76名残疾人申办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每年低保救助金额共计 20 万元。临时救助12 人,金额 4000元。为 2名残疾人免费发放了轮椅,为 13 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提供了免费服药服务。社区利用元旦、春节期间慰问残疾人25名,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共计 5000元。社区爱心超市救助残疾人 118人次,金额达3000元。社区对12名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帮助推荐就业,安排公益性岗位 2 人,个体创业扶持1人,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6 人。另外,对 2 名一级视力残疾人开展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

效果:  

精神女重获新生

失地农民蒋某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几年前丈夫因病去逝,留下了她和当时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原本就有病的蒋家菊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基本是陷入了绝望状态,病情经常复发,无人照管。

社区干部了解该户的情况后,结合她自身的需求,定期和不定期上门,对她进行心理抚慰,告诉她为了自己和女儿每天必须按时吃药,这样发病率就会减少,并从经济上帮助她,社区还为她及女儿申办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每月救助金额在800左右,每年母女俩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160元都是由政府补贴、社区为她代办相关手续,从根本上解决了她们母子俩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

她病情复发时,社区干部总是第一时间将她送去康复医院治疗,并为她办理住院、出院等的相关手续。去年12月社区干部再次上门时,了解到她家中女儿的书桌、床、衣柜因坏得无法正常使用,母子俩的衣物方面还欠缺时,社区干部各自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动员企业家为她家献出爱心,今年2月为她捐赠了新床、书桌、衣柜、衣物等价值2000余元的物品。

“量服”工作使她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她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把社区干部当亲人,时常会主动到社区办公室与社区干部交心谈心,有说有笑拉拉家常等。她逢人便说,社区干部对她家的关心和帮助胜过了亲人,她女儿还为我们社区写来了感谢信。

脑瘫儿赢得尊严

患先天性的脑瘫、5岁的陈某某的父母亲都是县城建设征地的失地农民,平时只能靠打点小工来维持家庭开支,因无钱产生了放弃了给她治病的想法。

社区残协在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向上级残联反映并咨询了她这样的病应该怎样去医治。在得知能够免费治疗后,社区干部主动上门去做宣传工作,根据她的情况动员她在最佳治疗期到成都八一康复中心去免费做康复功能训练和治疗。通过3次康复训练和治疗,陈某某现在带着助行鞋可以上学了,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共享童年的快乐。康复出院后,镇残联也补助了该家庭1200元。

走上自立、自强之路

搭建残疾人创业平台、创新扶贫模式让更多的贫困残疾人过上宽裕的日子,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自力更生,让更多的精神残障者走出孤独……

双目失明、现年57岁的柯某某,2000年亲人将他送往石岗敬老院,当时的他吃饭都要别人给他送到手上,根本谈不上到处行走。 2006年通过社区干部(康复训练员)“一对一”的对他进行了将近半年时间的定向行走培训后,现在也能够独自一人出门。2007社区推荐他到泸州市参加市残联组织的按摩培训,通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该同志已在泸县县城一家按摩店打工,现月收入2000元左右。

肢体残疾的王某某,2006年借款创业经营了一家自行车店,但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一场火灾将他的所有积蓄已全部烧光。面对当时的情景,他及家人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社区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去安慰他,并从精神上鼓励他,灾后1个月社区帮助他申办了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通过他的不断努力,现也是本地一家小有名气的摩托车经销点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