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唐国帮 记者 曾佐然)欢乐的秧歌扭起来,热烈的鞭炮声响起来。近日,兆雅镇万年灯提灌站试水成功,淳朴的村民用最直接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激动。这是泸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一个缩影。
2012年,泸县共获得了投资2284.4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开展了高标准粮田建设、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补贴项目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现投入试运行阶段。
高标准粮田建设:旱涝保收的粮仓
走进兆雅镇型家村,整齐划一的农田、水流清澈的沟渠、笔直平整的机耕路……美景映入眼帘。
“型家村原来可不是这样。”兆雅镇水利站站长田小平介绍,型家村是兆雅镇最靠近长江却只能望江兴叹的村,也是兆雅镇唯一一个三溪口水库中型灌区春灌用水不能到达的村,全村4000多人全部靠天吃饭。
“早在80年代,万年灯就进行提灌站建设,通过三级提灌站提水,但由于当时技术不足,施工后不能正常运行。”泸县农机局副局长周青松介绍,根据型家村特殊情况,泸县农综办邀请省农机局、省农机勘察设计院领导及专家多次现场指导、论证,克服种种困难,最终确定采用潜水泵和多级泵机组串联、动态补偿技术方案,提灌站从长江提水,净扬程高达190多米,装机287KW,设计流量260m3/s,灌溉型家村5000多亩耕地,是泸县及至泸州提水扬程和装机的规模最大的提灌站。
“昔日的干旱地成了旱涝保收的粮仓,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让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田小平感慨地说,“就万年灯提灌站来说,它将长江水源源不断地引到山上,自流灌溉5000余亩,惠及人口4000余人。等以后管网进一步延伸后,还将新增灌溉面积2000余亩。即使遇上大旱时节,也能保得丰收。”
2012年,泸县农综办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安排在了型家村、永和村、古佛、燕岩等4个村,总投资1877万元,建设高标准粮田1.46万亩,新建、整治排灌渠、提灌渠、自流渠22条44.729千米,新建、整治山坪塘61口,新建、技改提灌站2座,格田0.08万亩,田间道路5.3千米。
土地治理项目:望天田变吨粮田
在天兴镇场口村土地治理试点项目区,泸县正阳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忠武带着记者走在水泥板铺过的田埂上,指着长势喜人的水稻,乐呵呵地说:“以前这里是有名的望天田,而现在变成了吨粮田,多亏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整治了田坎,修了水渠,新建生产路,简直安逸惨了。”
成立于2009年的泸县正阳粮食专业合作社以发展优质粮食为主,现有入会会员253户,实际联系农户1324户,辐射周边农户1000多户。“由于中低田面积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出不高,农民人均收入偏低。”理事长李忠武认识到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农民致富的关键。基于此,合作社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项目总投资124.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16.2万元,自筹资金8.3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000亩,并实施良种及机械化推广。工程整治山坪塘3口,新建水渠2.99千米,整治田坎4千米,新建生产路1千米,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后,真正做到了旱涝保收!”村主任李明政介绍,“不仅实现粮食增产20万公斤,而且还可以多种一季蔬菜,人均增收200元。”
产业化项目:农民进入增收快车道
“有了蓄水池,今年我的龙眼就不怕旱,你看龙眼花开的多好,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泸县潮河龙眼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应芬高兴地引着县农综办主任郑义察看项目实施情况。
潮河龙眼专业合作社地处有“中国晚熟龙眼之乡”美誉之称的潮河镇,是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成立以来,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辐射带动1.2万户农民种植龙眼。目前,拥有种植基地面积2460亩,年产龙眼达3400吨,匠心牌龙眼荣获2012年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金奖。
“龙眼是泸县的特色产业,需要项目的支持,才能做大做强。”泸县农综办通过调查研究,把项目落实给了基础条件较好的潮河龙眼专业合作社。
“项目就是及时雨,调动了大家积极性,财政补助56万元,合作社就自筹资金87万元,进行专合社基础设施建设。”王应芬介绍,有了项目资金的支持,他们新建水泥生产便道5公里,新建蓄水池13口,新建苗圃10亩,新发展晚熟龙眼基地500亩。苗圃和龙眼基地盛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600多万元,果农的收入可增加30%以上。
如何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12年,泸县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作用,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及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我们花木合作社户均增加纯收入5万元。”福集花木合作社理事长李帮文喜滋滋地说。福集镇花木合作社是农综开发项目的受益者,获得财政补贴资金56万元后,专业合作社自筹94万元,新建栽植大规格花卉苗木350亩,改建400亩,新建了蓄水池、生产运输机耕道,开展科技培训。
对话:动力引擎这样打造的出来
多年负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泸县农综办主任郑义总结分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实施的秘诀。
项目规划听取民意。每落实一个项目,县农综办会同镇村及县相关职能部门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既确保工程的实用性,又因地制宜符合实际。
项目建设村民监督。将工程实施的主动权交到项目村,在项目村组织群众成立监理队伍监督工程建设,通过县级职能部门和专业监理的技术指导,村级监理队伍非常认真地对工程建设实行全程监督。设置监督联系电话,畅通民意反应渠道,通过公示让村民关注项目、了解项目、参与项目、监督项目,很好地制约了施工队伍偷工减料和质量不合格现象。
项目完工村民管护。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项目完工后,县农综办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由项目镇政府或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维修和保护,并签订管护合同。积极完善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把“产权落实,制度完善,维修养护”等作为项目验收的重要前提,建立健全工程的建后管护机制,每处工程均明确管护人、签订管护合同,制定管护制度,确保工程项目建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项目效益业主与群众共享。人为破坏、缺乏管理等因素造成苗木成活少、效益低,这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历年的难题。今年,在县农综办的组织领导下,项目镇采取与群众共赢的方式,将苗木分发到受益农户,农户出土地、负责日常管理,花木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按比例分取效益,这样大大提高了苗木的管理,确保苗木的成活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