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特约记者 曾佐然)“泸县酿酒高粱高产创建组织有力,示范区种植规模大、效果好,优良品种和技术推广到位率高。”
7月18日,受四川省农业厅委托,泸州市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泸县承担的酿酒高粱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了现场验收。
专家组实地考察示范片后,在海潮镇陈湾村、加明镇护松村、方洞镇庆丰村村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6户田块,进行了现场挖方测产。海潮镇陈湾村6社卢树林、周明才等6户种植的国窖红高粱亩产平均亩产355.8公斤,高产田块单产达到382.4公斤。嘉明镇护松村2社李忠贵、4社李光昭等6户种植的泸糯8号高粱亩产504.5公斤,方洞镇庆丰村10社陈开孟、8社曾英权种植的泸糯12号高粱亩产532.3公斤。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 打造酿酒高粱基地
“泸县特别适合白酒酿造,每100斤高粱比外地高粱多产酒5至6斤,酒的芳香、醇和、爽口且比外地高粱酒略胜一筹。”县农业局副局长杨顺彬介绍。
泸县本地以高粱为主要原粮的酿酒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较好,是全国著名的白酒生产基地。目前,泸县有生产性酒类企业147户,生产性窖池13300余口。其中规模以上酒类企业45户,泸州市“小巨人”企业7户,获得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资格的酒类企业9户。有中华美、中华桥、国号等中国驰名商标6件,泸池、国贸等四川省著名商标6件,陈年窖、“唐人头”等四川省名牌产品9件,2012年实现产量45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61亿元。
随着四川省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号角,酒业得以长足的发展,酿酒专用高粱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3年,全县种植高粱9.3万亩,其中酿酒高粱基地7万亩。高粱成了农民增产增收、助推酒业做大做优的支柱产业。
“种植高粱与种值玉米比较,亩增收1000元以上。”海潮镇陈湾村6组组长周明才种植高粱28亩多,年收入5万多元,今年价格更好,可多收入1.5万元,带动了全组种植高粱328亩。
泸县发挥优势,测算高粱种植与其它农作物的比较效益,帮助各镇、各部门和广大农户树立发展高粱生产就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就是配套发展酒类产业的观念。将高粱基地建设任务列入镇、村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考核范畴,县对镇、镇对村签订目标责任书。县财政、县农业部门、各镇通过良种推广补贴等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对高粱种植的积极性。
以泸县开源粮食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的购销企业,摸清酒业生产对高粱的需求,主动为酒类企业代购代贮高粱。购销企业采取“公司+农户”方式,落实常规酿酒高粱面积5万亩,酿酒杂交双季高粱面积2万亩,逐步建设稳定的酿酒高粱生产基地,满足酒业发展需要。
优良品种+科技服务 确保高粱丰产高产
“在品种选择上:主推省水稻高粱研究所选育的酿酒专用杂交糯高粱——泸糯8号、泸糯12号、国窖红、泸州红、青壳洋高粱。”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熊见平介绍说,特别是泸糯8号正季亩产1000斤左右,比常规高粱亩增产300-400斤;而且在泸县的气候条件下,绝大部分高粱可再生,再生高粱一般亩产700-800斤,高产的可达1000斤。
在技术服务上,泸县农技专家已经摸索出一套措施。一是提早集中育苗。采取地膜撒播、地膜软盘、粪团和方块育苗方式,从2月上旬到3月初分三批集中育苗,分别满足田坎和空地、小麦预留行地和胡豆地、油菜地移栽的需要,保证再生高粱足够的安全生长期。二是统一管理标准。农业部门制定再生高粱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规范,保证科学生产。三是开展技术服务。通过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入户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工程,保证高粱高产技术直接到户到地。
保底价格+市场价格 保证农户预期收益
“海潮镇是泸州老窖公司基地,农户种植的高粱种子、肥料、药物全用企业提供,生产的高粱由公司统一收购。一级高粱每斤4.5元,二级高粱每斤4元,三级高粱每斤3.5元,高于市场价格0.5元—1.5元。”海潮镇农技站站长兰富洪介绍。海潮镇陈湾村、龙塘村有定单高粱3200亩,6组组长周按每亩500斤计算,产值在560—720万。
今年,泸县种植高粱9.3万亩,其中建设的7万亩高粱基地,全部实行订单式种植。在高粱移栽前,泸县开源粮食有限责任公司等购销企业分别与村、社和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承诺以现金兑付方式,按最低保底价收购基地所生产的高粱;当高粱市场价格高于最低保底价时,按照市场价格随行就市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