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民心 组工干部引领贫穷村华丽脱变

2013-09-04 08:52:1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陈雪梅

四川在线消息(张平)太阳能,沼气;整洁的街道,鲜绿的行道树;修整一新的河塘碧波荡漾,鲜花在屋顶绚烂开放;新硬化的公路两旁,成片的苗木整齐有序……这就是初秋季节的石龙村,阳光明媚,生机蓬勃。

石龙村的村民们发现,泸县县委组织部的组工干部,总是出现在他们最需要的地方,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为自己解难题、办实事,像和煦的春风不断地改变着石龙村贫穷村、难点村的面貌,受到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科学规划 解决“发展难”

兆雅镇石龙村位于兆雅镇的中心地带,县道万得公路穿村而过,全村12个村民小组,38个农业社,1435个农业户,总人口5193人,总耕地面积4581亩。全村共有基层党组织4个,党员132名,当地群众经济收入主要靠务工经商及水稻、花木、水产等传统种养殖业,由于没调整好产业结构,村民增收致富一度很成问题。

“去年人均纯收入多少?经济作物有哪些?养殖业发展的怎么样?上大学的学生有几个?目前最需要办的事有哪些?请大家一一提出来,咱们共同商量增收的办法、发展的措施。”在村支书薛世兰家里,县委组织部的组工干部们与镇、村干部、群众共30多人进行座谈交流,了解掌握村情民意,共同商讨发展思路,科学制定长远规划。形成了“建设稻木强村,构建和谐石龙”的发展共识,确立了以大力发展花木、优质稻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全村很快形成了800余亩的花木种植规模,建立起了3600亩的优质稻种植基地,石龙村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4000多元增加到2012年的9000余元,石龙村从贫穷村一跃成为泸县有名的富裕村。

进村入社 解决“行路难”

老党员反映:“部分农业社没有通公路,而且路很烂……”在农村,行路难是个老大难问题,县委组织部的组工干部们立即着手,帮助石龙村筹措了资金50多万元,改造了石龙—苗儿山的5公里村级公路,新建了石龙—河溪子等地29公里社级公路,硬化石龙—苗儿的5公里村级公路,解决了村里85%的农户出行难的问题,同时也为该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基础。

帮扶结对 解决“生活难”

老支书说:“村里的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不便,五保老人、残疾人、贫困党员、困难学生的具体困难仍然需要帮助……”

了解到群众的愿望后,组工干部们积极筹措,帮助石龙村建起了老人集中供养点1个、村甲级卫生站两个,建成占地30000多平方米苗儿村庄,红层找水打井200多口、安全打井570多口集中供水3000多人,建成沼气池220多口,整治修缮山坪塘96口,已建渠道21公里,扭转了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困难的不利局面,妥善解决五保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医疗、饮水等问题。

另外,泸县县委组织部的全体组工干部主动与石龙村先兴云等22名“穷亲戚”结成帮扶对子,在组织部长吴兴华的带领下,常年走访慰问五保老人、残疾人、贫困党员、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为他们送去慰问金、肥料、学习用具等慰问品。

智力援助 解决“致富难”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县委组织部的组工干部们在石龙村,始终怀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乡村、农户,把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与密切党群关系相结合、把指导乡村发展与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提高创业本领相结合,使党员干部长期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

投入资金10万余元,帮助完善该村村办场所建设,规范村级组织办事程序,健全远程教育功能,开通宽带网络,宣传党和国家的各种惠农、支农政策。

建立文体活动室,向村农民书屋赠送图书1500余册,方便农民查阅农村实用技术资料,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石龙村新农村和农民文化家园的建设。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泸县县委组织部的组工干部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活跃在石龙村的产业结构、公路建设、民生状况等各条战线上。如今,当他们行走在石龙村的田间地头,总会有群众远远地、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群众对组工干部们都已经很熟悉了。”村支书薛世兰也总是这样说。

“农村的群众急需引导和帮扶,如同大地渴盼雨水和绿色。我们组工干部要带着感情帮助群众,要肩并肩、手拉手、心连心,真心帮、帮到位、帮出成效。”县委组织部吴兴华部长一帮到底的坚决态度,把希望播撒在石龙村群众的心里,把牵挂和责任压在自己的心底。

在泸县县委组织部组工干部们持之以恒的帮助下,石龙村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形成……抬头仰望,石龙村上空党旗正迎风飘扬,映红了石龙村的大地和蓝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