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刘敏 熊永富)一米宽的便民道如一道银练贯穿相邻的几道山坡,直径5米的蓄水池如忠实的守卫在山间静默,秋日的阳光下,泸县兆雅镇石龙村新开发的“坡改梯”依山赋形,层层叠叠,蔚为壮观。
平整好的梯田里,50余名雅龙水稻专业合作社的成员石正在移栽儿菜苗,不多时,平整的田块就缀满了点点新绿。苗圃里还有20万余株菜苗,他们忙着在下一场秋雨前把承包的150余亩“坡改梯”全部种上儿菜。
“这150亩地是以前全是野草丛生的荒地,全镇像这样的‘四荒地’还有不少,我们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四荒地’上造一片世外桃源。”兆雅镇镇长刘洋麟豪情满怀。
“四荒地”变“桃花源”,底气何在?
依托项目支撑,荒山变成“三保田”
“以前这些地地形陡、地块窄、土壤薄,而且跑土、跑水、跑肥,一般大家都没种庄稼,稍好点的地就种点玉米或者红薯,种一箩收一筐,扣除成本,辛苦一季也就只能得到一二百块钱,大家都不愿意种,久而久之就成了荒地。”凤鸣村村长杨春燕指着不远处正的荒坡说。荒坡上,一台挖土机正在平山整地。
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差,劳动力短缺,成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成为改变现状的契机。2013年,兆雅镇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相关项目,省级“金土地”项目和县级土地整理项目相继落户兆雅。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兆雅镇整治荒坡1439.15亩,对道路、管网、产业进行整体布局,整体推进,突出坡耕地治理与现代农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四个结合”。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昔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坡地,变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梯田,土壤水肥和机播、机耕条件大为改善,土地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平台和资源。
“今年整理的坡改梯全部集中在相邻的几个村。本着‘因地制宜,连片开发’原则,重点围绕果木花卉、特种养殖、蔬菜园艺几个产业,种植桃树、梨树、杏树、龙眼等经济果林,树下套种蔬菜,突出休闲旅游功能、乡土文化内涵,把兆雅镇建设成为重庆、泸州等大城市的‘菜篮子’、‘ 米袋子’、‘ 果盘子’和‘ 后花园’。”刘洋麟介绍说。
抓示范基地建设,搭建农业现代化“孵化器”
发展荒坡经济、实现农民致富的出路在于规模化开发利用,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这种模式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做支撑,一家一户农民难以实现。同时,产权分散,资源零散,如果没有统一的组织很难形成规模。
“基地带产业、庄园带农民、合作社带农村”,兆雅镇确定了发展思路:以集约经营为方向,重点扶持培育连片集中开发、建设标准较高、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的现代设施农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分户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推进土地整理和流转,解决农户承包地块细碎、不利于规模开发和集约经营、现代科技手段不易施展的问题;引进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技术指导、生产管理、产品营销一条龙服务,使过去“人+土地”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转变成“人+土地+资本+技术+管理+规模”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
泸县雅龙水稻专业合作社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组织。他们之前就在石龙村种植了1800余亩优质稻,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石龙村的坡改梯项目刚完工,他们就与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准备发展立体农业,良田插秧、坡上栽桃、林下种菜,以农事活动的展示和农业休闲体验等为主要内容,成片、成规模打造休闲农业带。
“我们必须要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引导农民变、帮着农民赚,产生效益了,才能带动更多的群众,才能实现一体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服务。”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同时又是石龙和凤鸣两个村的联合党支部书记,薛世兰考虑的更多的是让基地成为新农业技术的孵化中心、新品种的展示平台,提升对周边农户特别是种植大户的辐射带动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加强人才保障,撬动现代农业发展
“老农民的老经验落伍了,现在种地也要讲科学才能有效益。”正在示范耕种方法的技术指导肖学清让48岁的“老农民”李福奎发出由衷的感叹。肖学清是四川农业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原本在外地的蔬菜基地打工。合作社承包荒坡后,把他请回来担任技术指导,并以技术入股。本季的儿菜种植,肖学清全程把关,手把手教,儿菜苗长势良好。通过科学化种植,这批儿菜的收获期预计比普通儿菜要提前15天—30天,预计产值可达60余万元。在邻近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里,技术能手淳修明种出的番茄是各大超市的首选,一亩地5000元的投入可以实现18000元——20000元的效益。
“示范带动促辐射,结构调整增效益,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薛世兰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人员。以雅龙水稻专合社为例,在基地务工的,80%都是50岁以上的农民。劳动力素质低,影响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如何破解人才困局?兆雅镇着手打造“人才+项目+合作社”的模式,形成乡土人才培养新格局。努力搞好致富信息、土地流转、技术培训、创业项目等服务,配套相应优惠政策,鼓励高学历青年回乡创业,开展承包经营,发展特色农业。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积极引进高层次自主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老板进村、资本进村、技术进村、产业进村”。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农家课堂等阵地作用,重点培养懂技术、眼界宽、勇创业的农村青年人才。
“发展现代农业,人才是关键。培养精英型创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刘洋麟表示。
结语:
“黄发垂髫,怡然自得,良田美池,鸡犬相闻。我相信,三年后,我们能给大家一个惊喜。”对于像肖学清一样的创业者来说,荒地上造出桃花源,荒地上开辟出“聚宝盆”是他们的愿景。
“我都65了,外出打工没人要,自己家的农活要是全部自己做的话还吃力,做下来也没得啥子赚头。现在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合作社给300元/亩的承包费,在这儿做点轻巧的活路每天可以得70元,一个月也有一两千元的收入,而且每天一起做活的最少都有10多个,比自己闷头干有意思得多。”对于雷叶这样的老农来说,产业农民这个身份就是他们的金饭碗。
“让一亩三分地留住外出打工的脚步,让农民在家就能增收致富,老有所养,小有所学,民有所乐,这才是真正的桃花源。”兆雅镇镇长刘洋麟认为,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路途上,兆雅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