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特约记者 曾佐然)“做好2014年工作,必须以改革创新统揽大局,突出产业培育、园区发展、城镇建设、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抓好体制建设,激发内生动力,落实工作举措,注重发展实效。” 2013年12月31日,泸县县委书记郭庆在中共泸县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上及时提出了2014年的全县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具体举措。
高效推动项目建设落地 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继续坚持县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单位一把手负责项目制度,建立“定节点、定形象、定投资”的项目推进体系。坚持政府投入、银行借贷、市场运作、民间资本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着力破解项目建设融资难题。加快福瓦路、港城大道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完成重点项目113个,年度投资突破80亿元。
坚持围绕“1+3”产业招大引强,重点突出医药招商。建立县级领导联系重大招商项目制度,加快项目落地见效。完善项目入驻评审制度,提升招商实效。深刻把握政策导向,抢抓国家、省、市加快重点领域投资建设的机遇,立足于管长远、打基础,围绕交通建设、城镇建设、民生工程、农业农村等方面,谋划一批带动性强、贡献率大、发展后劲足的基础设施类、优势产业类、公共服务类项目,争取有更多项目挤进国家、省、市盘子。
药业园快出形象早成规模。快速推进道路、标准化厂房、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4平方公里的园区骨架,力争项目承载用地突破1500亩;加快推进以GMP中试车间为主的孵化器建设,提升园区科技竞争力;培育壮大科瑞德、杏林医药、锦云堂等骨干企业,激发本土企业活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新引进企业5家以上。
酒业园做强品牌提升内涵。做好“华夏龙窖白酒产业园”这张名片,大力实施品牌共育战略,充分利用中华美酒、大器酱香等现有品牌,逐步推进酒业整合重组,抱团发展。加快汉唐酒业等入驻企业建设进度,确保新增建成区600亩。神仙桥产业园盘活资源形成集聚。尽快启动进港公路改造和新路配套服务区建设,有效挖掘神仙桥码头发展潜能,提升园区竞争优势。加快现有企业建设进度,力争荣鑫商贸、众邦医药建成投产。加大招商力度,尽快盘活闲置土地,快形成园区集聚效应,打造新的园区经济增长点。
扶优扶强优化机制落到实处。扶优扶强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将有效资源向税收贡献大、吸纳就业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企业集中。严格执行进退机制,定期评估,形成竞争。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90亿元,扶优扶强企业税收占工业税收的份额突破60%。
推动城镇建设扩容提质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坚持县城和集镇齐头并进,县城以新区建设为重点,集镇以机制突破为抓手,不断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县城建设管理更科学更精细。加速构建中等城市骨架,做大城市规模。尽快启动园区9号线至城北公园、玉蟾大道至港城大道等道路建设,形成县城北半环干道;加快旧城改造,尽快完成“宋城项目”招商;全力配合市上推进港城大道建设,加快与泸州一体化进程。推进新区建设,提升县城品质。加强规划管理,坚持重大项目由规委会、专委会审核把关,严格控制单体建筑风貌,精心打造重要节点。完成城西学校和九曲河中心公园一期工程,尽快启动湿地公园核心区、商业综合体建设。
特色集镇建设要实质性破题。鼓励各镇结合历史文化、区位优势、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挖掘自身特色,找准突破口,加快建设,竞争发展。设立特色小城镇发展专项基金,及时出台以资金、土地、项目等为重点的扶持办法,优先发展几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的小城镇。
文化旅游做响品牌增强引力。扎实推进文化旅游十大重点项目,完善文化旅游综合协调推进机制,加快玉蟾山、龙脑桥、道林沟、玉龙湖等景区建设,注重差异化,挖掘培育核心吸引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新农村建设、小集镇建设等融合发展,结合基础条件、资源分布等因素,合理规划,围绕“吃有风味、住有档次、进出通畅、游有兴趣、购有特产、娱有亮点、来有期待、去有留念”,尽快形成能让游客至少停留1-2天的特色旅游线路。强化市场营销,全力办好独具川南特色、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乡村风情节,进一步提升“千年古县、宋韵龙城”形象品牌知名度,尽快融入川滇黔渝旅游区域发展大格局。
商贸物流壮大基础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特别是配套医药园区发展特种物流,支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推动强强联合。
金融服务拓展范围提升质量。推进金融主体建设, 吸引县外金融机构入驻,支持农村信用社改制,鼓励元通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镇级网络。促进融资方式创新,改革政府性融资担保管理办法,积极发挥汇兴等公司作用,探索多元化融资,切实增强融资实效。
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确保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全面做好“三农”工作。坚持富民为先、民生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以基础投入为重点,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加强农村水利、道路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耕地保护,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以产业培育为主线,持续推动农民增收。继续狠抓水稻、生猪、蔬菜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种养业、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扩大规模,做出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小规模农村家庭农场经营,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农庄,促进农民多途径增收。
以示范带动为重点,推动新村建设。科学规划,恰当选址,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兼顾示范引领效应,深化推进“两港”“川渝”示范片建设,打造更多产村相融的宜居新村。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网、路网、水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用电难、出行难等实际问题。继续大力推进东线、西线、中线“三线”供水工程,确保两年内基本解决规划内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加大项目争取和整合力度,力争两年内完成全部农村电网低压台区改造。继续推进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所有一级场镇污水处理厂开工、10个镇污水处理厂完工。加快推进福瓦路、福清路、云百路等骨干道路建设,提高镇村路补助标准,加快农村断头路、泥结石路改造。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教育名县建设,加速组建泸县二中教育集团,扩大教育品牌效应。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尽快完成城西学校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力度,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县属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加强疾病防疫防控,切实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不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城镇居民和农村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做好养老、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建立健全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机制;扎实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