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泸县:多措并举 强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4-02-28 10:03:1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晶城

四川在线消息(苏永海)泸县作为泸州融入成渝的门户和桥头堡,积极主动承接泸州大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泸三角” 重点发展区域的功能作用,谋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

2013年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50.6平方公里、人口39万,其中县城11.5平方公里、人口11万,城镇化率34.4%。力争到2016年,“一核四副多节点”新型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努力打造“人文生态田园县,绿色现代产业城,休闲度假目的地”。

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龙头地位

泸县坚持顶层设计、高端规划理念,努力抓好规划编制工作,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与多个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合作,投入规划编制费用近3000万元,先后编制了《泸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泸县旅游总体规划》、《泸县宋城项目建筑及景观方案》等规划,编制了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大型户外广告、燃气、排水等专项规划,实现了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三规”融合,县城、集镇、中心村三级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融入大泸州,发挥重点区域作用

进一步完善县城功能。大力实施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4亿元完成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建成区市政道路“白+黑”改造;投资950万元完成高速公路收费站绿化节点和邮政广场绿化品质提升工程;完成县城垃圾处理场渗滤液技改、环卫基础设施升级,县城城区LED路灯照明安装等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县城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

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城西湿地公园、九曲河中心公园等项目相继建成;城西学校、城西商务中心等项目有序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县城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玉蟾温泉旅游综合体开工建设,大玉蟾山旅游服务区初具雏形,为建设泸州后花园奠定了基础;康桥半岛、天立·翡翠城、新立·蓝波湾、龙城御庭等高品质住宅小区建设有序推进,不断扩大县城规模,提升城镇人口的承载力。

进一步强化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规划建设城西工业园区和城西新区,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产业园区。目前,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医药园区、华夏龙窖白酒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进园区落户企业25家,2013年从业人员2000余人,实现产值20亿元。

融入大自然,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突出人文生态理念。在城镇化实践中,突出泸县文化与自然的特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力求天人合一,依托玉蟾山、龙脑桥、玉龙湖等山水脉络的独特风光,实现了城镇融入大自然,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龙桥文化生态园2013年获中国美丽乡村称号,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3年,泸县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兆雅镇新溪古街、方洞镇石牌坊村编制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启动了立石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玄滩镇、云龙镇分别被评为四川省第一批和第二批全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

加快建设特色小镇。以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城镇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好、辐射带动和试点示范作用强、产业支撑和产业特色明显的重点小城镇。近两年,通过政策支持,重点实施了玄滩、云龙两镇的特色小镇建设,以示范助推全县小城镇建设全面发展。

有序推进新村建设。立石镇玉龙新村、得胜镇梵音寺新村综合体建设全面推进,以实现组织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新村风貌和基础设施“五个好”的新村综合体建设,承载乡村旅游和特色文化,实现村民的有效聚居,新县城、特色镇、村级聚居点梯次分布,使城镇化建设更趋协调。充分利用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等政策机遇,积极引导和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实现产村相融,以示范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力推动以人“宜居”和“乐业”为核心的城镇化。

强化县城 “三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县城以“三创”为抓手,集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手段,城镇管理水平显著提升。2013年该县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市、“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垃圾日常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实现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清扫保洁力度进一步加强,实现重点道路、广场 “两扫三保”。 “五乱”治理持续深入开展,城市生产、生活秩序不断规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