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孙孝平 特约记者 曾佐然)泸县海潮镇兴盛社区将退休的老干部、老老师、老党员组成文明劝导队,当好政策宣传员、民情社意情报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平时,他们清扫垃圾,接送上学孩子,巡逻街头,调解纠纷,活跃在海潮镇各个街头,被海潮镇的百姓亲切地称呼为“老管家”!
3月31日,春雨绵绵。记者来到泸县海潮镇,近距离感受三老文明劝导队的魅力。正逢佩戴红袖章的三老成员在镇政府会议室,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就各自调收集的社情民意进行汇总,商量处理办法。
管的底气:懂得政策 不求回报
“现在的社会矛盾日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新盛社区支部书记、文明劝导队长刘光明坦言,“由于政策原因,开着小车领下岗这补助的现象都有,如果不好好做工作,惠民的好事也会办成坏事。”
“遇到这种事,镇、社区干部出面不好使。可老干部出面就不同了。”社区主任沈茂明坦言。
“首先,我们有做群众工作的基础,对党的政策、法规比较熟悉。”80岁的原海潮乡党委书记罗克辅说,“还有一个就是,我们都是有工资的人,所以给群众办事情就存在谋私利。”
“由于我们没有在一线,与群众对立面就少些;又与现在党政领导又有联系,我们就在群众和政府之间架起了连心桥。”文明劝导队成员、原高店乡乡长王长友说。
管的方法:以情动人 以法服人
“宣传是政策推动的基础,要让群众思想意识不断提高,才能让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原海潮乡党委书记罗克辅退休后一直居住社区,与社区群众长期生活在一起,哪家是什么情况,心中都清清楚楚的。
社区居民尤某某购买住房时儿子和女儿都出了钱的,母亲想让儿子继承,女儿由于离婚无房住。由于房屋归属问题,一家人长期闹矛盾。三老劝导队主动介入,既宣传继承法,女儿经济得到补偿,又讲孝敬父母以情动人,又出面协调廉租房,一家人得以和睦相处。
“要想赢得大家的认同,吃亏是第一。”文明劝导队员吴晓信坦言,他曾任社区主任,给大家打交道多,知道大家的需求,也是一个家底雄厚的大老板,平时出钱出力,乐于助人,为人热情。2010年,全镇搞城乡环境整治期间,在社区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吴晓信垫资了十余万元用于社区环境整治。
“既然我生在了社区,我就希望自己能尽自己的能力为社区做一分贡献。”吴晓信说。
管的结果:得到群众认可 管出和谐社区来
初衷是美好的,可真正实施起来却面临着不少困难。
“凭啥听你们摆布!”卫生“钉子户”大妈唱“反调”,自己好心劝说却遭“犀利”的言语攻击……刚开始群众不理解不支持,还扬言。
三老劝导队员受了不少委屈。 “ 当然,挨骂的事情肯定少不了。”有一次,王长友看到一个在路边乱停车的司机,我们耐心地去解释、说明。虽然受了气,但是看到我们的街道这么整洁,心里特别舒畅,特别高兴。“我经常在想,如果全镇都像咱们这样,在社区成立劝导队,那不是处处都成为和谐社区了吗?”
可既然加入进来就要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毕竟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还需一个过程,队员们在调整好心态后又以决不放弃的态势投入到工作中。
“他们弄大年纪了,每天都义务捡拾垃圾,维护市场秩序,大家都看在眼里,也就自觉不自觉养成了好习惯。”居民小组长詹丛相说。
“群众对我们这些老同志还是比较认可的,邻里之间发生口角纠纷,喜欢找我们劝导队,偷盗等安全方面的问题也找我们劝导队,就连小偷在我们面前都规规规矩矩。”新盛社区支部书记、文明劝导队队长刘光明说。
“如今海潮镇新盛社区成为和谐社区,镇上的这支三老文明劝导队是功不可没。”海潮镇党委副书记张存勇介绍说。
三老劝导队开展活动得到了镇政府少量的资金补助,比如制定袖标,提供活动场地呀。更多是大家自发自愿地参与。队员们不定期进行巡逻执勤,对摊点乱摆、车辆乱停等现象进行劝导纠正,对矛盾纠纷进行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