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刘敏)暖春四月,“春忙”正当时。泸县雅龙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地上,首批15000株桃树、李树苗已栽种完成,碧绿的四季豆藤爬上了架,旋耕机、微耕机在轰鸣,黄瓜、茄子等十余个品种的蔬菜正等着移栽,昔日的荒山岗上如今满眼春。
从单打独斗到规模化经营,从传统农耕到机械化科学种植,泸县兆雅镇以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为抓手,通过生产上的节本增效,把分散经营的农民引到产业化经营、抱团发展的轨道上来,让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兆雅镇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引导农民闯出了致富新天地。
聚沙成塔,壮大产业规模
“一家一户经营无法掌握市场动态,承担风险大,经济实力差,获取利润低。合作才能做大,有规模才能有效益。” 泸县兆丰花木合作社理事长郭生财对此深有体会。
泸县兆丰花木合作社是兆雅镇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历经近20年,发展会员175人,带动农户1000余户,形成核心基地1000亩、覆盖面积达万亩的花木园区,年产值过亿,将花木产业逐步发展为全镇支柱产业,成就了兆雅镇“川南花木之乡”的美名。入春以来,园区内每天都有近百车苗木销往云南、贵州、陕西、重庆等省市和川内各地。
兆雅镇看准了专合组织的优势,根据各个村的产业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引导、兴办和扶持发展果蔬种植、花木种植、畜禽养殖等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专业合作社8个,按“一村一品”思路推动规模化经营,盘活了土地、劳力、资金、市场和技术等各类资源,促进了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仅2013年一年,雅龙合作社就通过土地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1800多亩,标准化、规模化进行稻菜双季轮作,提高复种指数,亩产值增加3000元,带动500余户农户增收。雅丰生猪专合社、永威牧业专合社、吉鸿种养殖专合社等发展会员近百人,仅2013年就出栏生猪6000多头,占全镇生猪出栏数的12%。
引优荐良,培育产业优势
“以前种地全凭各人想象,种的东西不值钱。现在种啥子,怎么种,咋个卖,全部由合作社做主,我们不管动脑筋,只管干活赚钱。”雅龙专合社的社员雷叶一边说一边乐呵。
雅龙专业合作社致力于发展有机水稻和无公害蔬菜,引进优质品种,采用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了“良种统供、旱秧统育、规范化统栽、施肥统配、病虫统防、粒芽肥统施、技储统攻”等“七统一”,保证了产品质量,每年合作社的有机水稻比普通水稻价格贵15%左右,却仍是经销商抢购的“香饽饽”,供不应求。
质量和服务,再加上品牌,是合作社能够主导市场的资本。兆雅镇鼓励优势产业创建品牌,扩大生产,培育产业。目前,明华果蔬专合社的主打品种番茄已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所有的番茄全部被泸州汇通超市定向高价收购。而佶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特色优质欧洲雁,仅2013年就出栏2万多只,每只活雁平均可达100多元,产值可达200多万元。兆丰花木专合社也在顺应市场发展,淘汰小叶榕、假槟榔等品种,通过引进香樟、红叶色楠、蓝花楹等优良品种,仅香樟就更新100多亩,产值超千万。
广纳贤才,续航产业动力
“全泸州市都种不出我那样的番茄,无论是外形、色泽还是口感,我的番茄都是全泸州市最好的。”明华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淳修明不无骄傲地说。淳修明是泸州市江阳区有名的番茄种植能手,兆雅镇相中了他丰富的种植经验和高超的种植技术,通过政策招商把他引进石龙村发展蔬菜基地,成立合作社,带动了石龙村蔬菜种植产业的兴起。
“合作社是身,人才是魂。”兆雅镇始终坚持这一点,把人才作为助农增收的关键要素,大力开展院校合作、柔性引才活动,通过政策吸引,大力引进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创办、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同时,引导合作社采取吸纳入会、邀请驻社指导等形式招揽科研机构、技术单位人才入驻指导培训,培养合作社自身的“田专家”、“土秀才”。
人才的引进带来的是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革命,为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肖学清是雅龙水稻专合社吸纳的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2013年,合作社流转了近150亩荒坡,土地实施土地整理深翻后无法耕种,他运用新的肥料技术和生产技术实现了新页岩土种出优质儿菜,并直通汇通超市销售。2013年秋冬季仅150亩早熟儿菜一项实现亩产值2000元以上。2014年,他提出了打造丘陵现代农业产业群的设想,依靠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围山转”的果菜稻花禽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引进优质桃苗、李苗、梨苗15000多株,计划发展精品草莓50亩,预计“一年成形,两年试花试果,三年花果一片”。
“同样的种子,自己按用土办法种,永远种不出合作社的效果。现在种田,科学才是生产力。”“老农民”雷叶不胜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