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建筑业 泸县由建筑大县转向建筑强县

2014-04-28 10:04:4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晶城

四川在线消息(特约记者 曾佐然)“2014年,泸县力争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1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7亿元、劳务输出16万人以及劳务收入34亿元;确保晋升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3家,力争5家。”4月25日,泸县领导向省住建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邱建为组长的省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调研组汇报了泸县调研了建筑业发展情况。

泸县现有建筑业企业97家(其中一级总承包企业5家),劳务分包企业43家,遍及北京、湖北、云南、贵州、新疆、西安、广州等20个省市自治区,全行业从业人员逾16万人。2013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2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6亿元;劳务输出1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6.64亿元,建筑劳务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的贡献率达50%以上。

扶优扶强 建筑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泸县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加快建筑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领导部门联系帮扶企业名单,并设立500万元发展基金,对企业晋升资质、引进人才、创先争优等实施奖励;加强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本地企业及外地入泸企业年度信用排名制度,将建筑市场、现场行为、创先争优、按时缴纳税金、发放农民工工资等信用信息直接与招投标管理、资质审批、评优评先挂钩,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制度。

引导企业提升资质等级和扩大企业承包范围,努力突破以房屋建筑施工为主的局限,逐步向市政、交通、水力、电力、矿山等高精专资质领域拓展。

走出去发展 提高建筑市场占有率

积极实施大市场战略,鼓励和扶持建筑企业大力拓展县外市场,实现跳出泸县求发展的目标。

定期开展县内外建筑市场调查分析。加强与各地政府、建筑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通过多渠道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为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出谋划策,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凭借实力抢占优势市场。鼓励建筑业龙头企业凭借其雄厚实力,以培育规模项目经理和分公司为立脚点,积极开拓优势市场。

依靠信誉开辟新兴市场。积极引导施工企业牢固树立“创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品牌意识,引导其用信誉影响人,用诚实守信感召人,扩大知名度,不断赢得业主和社会的信任。

加强合作,突破境外市场。泸县先后有三家一级企业取得对外经营权,工程遍及土库曼斯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厄瓜多尔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年产值5亿元以上。

转变政府职能 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

泸县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不断改善服务发展的水平。

在管理上做到“三个弱化、三个强化”,即弱化微观直接管理,强化宏观间接管理;弱化事前审批,强化事后监管;弱化权力情结,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开展建筑市场专项清理整顿活动,依法打击非法挂靠、违法分包、出借资质等行为;加大对建设主体责任单位的监管,加强对建筑业企业的动态核查,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

认真做好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并通过建设诚信机制,建立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和欠薪保障金制度,有效地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发生,切实维护建筑工人的合法权益。

劳务输出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强化建筑劳务基地管理。泸县劳务输出按照“组织起、整顿好、打出去、管理好、收回来、分配好”的建筑劳务输出方针,从单纯无序的劳务输出转向总承包带动劳务输出;以劳务分包带动劳务输出;以大中型企业横向联合,带动劳务良性输出。近年来,泸县先后与中建八局、中建总公司、中建三局和中建新疆建工集团等签定了《建筑劳务基地合作协议》,力求做到管理科学化,输出有序化。以一、二级建筑企业为龙头,劳务企业为网络,组织劳务输出,不断拓展劳务市场,先后进入北京、湖北、云南、贵州、新疆、西安等建筑市场。

加强建筑队伍培训教育。一抓学历培训。近10年来,泸县与高等院校联合培训大中专生近1300人。二抓 “九大员”培训。2013年,举办两期“九大员”培训班,培训人数420人,县内在建工地施工人员安全现场培训12期,共培训工人近千人次。三抓建筑职业技能培训。在建筑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上,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边培训、边上岗,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2013年,全县职业技能培训1628人。四抓建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泸县先后组织建筑专业技术人员、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九大员”开展继续教育,2013年,初审初、中、高级职称升级1000余人,继续教育培训2200人。

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泸县每年在春前后召开劳务输出和回乡创业者代表座谈会、表彰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搞活家乡经济。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就业补贴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优化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和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都予以支持,做到不分行业、不限种类、不限性质,在立项、审批等方面尽量简化手续。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