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李玲 向晓鸿)近年来,泸州市泸县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培育工作,坚持开好“火车头”,牵住“牛鼻子”,从组织领导、基地建设、政策扶持、平台搭建、机制体制等方面着手,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有序推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市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37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33家;种植及加工类15家、养殖及加工类6家、酒类等其他16家。今年上半年,4家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9亿元。
抓产业布局,催生龙头企业
泸县以《泸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为引领,以生猪、优质稻、龙眼为主导,以花木、水产、蔬菜为特色,以中药材、山地鸡等为补充,确定了“三区三带三园三片”的产业布局,即水稻、畜禽、水产三大优势产业区,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绿色蔬菜三大特色产业带,农产品集中加工园、现代农业物流园、城乡一体化示范园三大产业化示范园,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三大新农村示范片。
目前,全县龙眼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稻菜轮作粮经复合基地面积达12万亩,生猪年出栏105万头,特色花卉苗木面积达5.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11.8万亩,赶黄草为主的中药材达1.2万亩,山地鸡年出栏595万只。涌现出以加工大米、高粱等为主的省级龙头企业龙城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国家级示范专合组织、市级龙头企业海潮桂圆专合社,以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为主的市级龙头企业齐力康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兴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吉龙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基地建设基础强、农民利益联结紧、企业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
抓政策激励,助推龙头企业
把龙头企业培育工作列入全县农业农村经济考核,并出台了《泸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考核奖励办法》、《泸县农业产业招商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制定“重点产业+专项措施”扶持办法,鼓励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农产品交易会,设立展销平台,产品进超市、进酒店、上飞机。
县财政每年安排3000多万元用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安排100万元用于奖励龙头企业的申报评级、品牌创建、生产营销、技术创新、招商引资、标准化基地建设等。全县13种农副产品先后通过无公害认证,已创建了“蜀龙”牌生猪、“海潮”香桂园等一大批名优品牌。
泸州蜀南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花椒生产基地成为国家级标准化生产基地、海潮桂园专业合作社1100亩香桂园基地通过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海潮“香桂园”被评为“中国具有影响力合作社产品”品牌,“蜀龙”牌优质仔猪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玉龙粮油公司长粒香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7月12日,泸州市泸县与四川宴美农产品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立足于龙眼冷藏和加工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项目完工后将极大改善泸州市泸县龙眼以鲜销为主的局面。
抓示范带动,做强龙头企业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建设为主线,以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为重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强基地建设。加大对农业产业基地的投入,目前泸州市泸县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的投入达到4.5亿元,建成了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高粱高产创建示范片、龙眼大镇、规范养殖示范场、山地鸡示范场、优质水产区等产业基地。
培育中介组织。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价格协商和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形成“龙头企业连中介组织,中介组织连农民”的经营模式,目前全县共发展各级专合组织313家、家庭农场38家、行业协会19个。
强化利益联结。积极探索农民产权入股实行股份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严格执行收购协议和最低保护价,规范企业劳务就地用工管理,使农民的产权、务工、增收与企业的产业、管理、效益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从“靠边看”变为“帮着干”,从企业的“工人”变为“股民”,逐步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龙城粮油供销有限公司在奇峰镇、潮河镇建立了高粱基地,订单单价为6.00元/公斤;在云龙镇、兆雅镇建立了水稻基地,单价2.40元/公斤,基地总面积为19370亩,2013年带动农户4289户,增收330万元,户均76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