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王倩 特约记者 曾佐然)9月2日上午,一场秋雨一阵凉。记者来到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村党总支部书记吕银贵生前的办公室,办公桌还保持着他走之前的样子,记满工作的笔记本、用旧的笔、村里办公的资料还整齐的摆放在办公桌上。
听说要采访吕支书的事迹,洪安村村组干部和群众早早地等候在办公室里,与记者一起缅怀他们的村支部书记吕银贵。
突然病逝令人惋惜
“吕书记是好人,可惜走得太早了。”洪安桥村一组低保户林上贵来到村办公室,找到村主任吴剑波说,“他答应到我家打火炮,他来不到了,你们一定要来哈。”林上贵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为了他家危房的事,吕支书没有少操心。仅房屋修建时,吕支书先后跑了6次到现场调解占地纠纷。
“没有吕支书的帮忙,我的房子肯定是修不起来的。”林长贵长长叹了口气,低下头。“现在房子修好了,我又不能向他表示感谢了。”
“吕支书走得太突然了。”1组组长王基全清楚地记得,8月11日,秋老虎发威,有接近40度的高温,让很多人都缩在家里乘凉。
“王队长呀,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新增3台变电器的事情落实了,总投资20多万元,能解决700多户有用电问题。”11点过,王基全接到吕支书的电话。“我正陪供电所的人选址,你看看选在哪里好。”
“天气热,他叫我不要出来了,没想到他一直忙到下午4点多。晚上回去就发病晕倒,送到医院抢救。”王基全回忆说。
住院五天后,吕银贵回到家里,他说最近村里活路多,耽搁不得。没想到,8月24日下午,吕银贵再次发病,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2岁。
王基全介绍,吕银贵家境贫寒,家母瘫痪在床几十年。为了照顾母亲,吕银贵放弃了外出务工,以种植为主,偶尔帮短工。2005年,吕银贵被选举为村主任,2009年,被选举为村总支部书记。
为民探出致富路
300多亩稻田里绿油油的再生稻苗长势喜人。“按现在的长势,为产400斤没问题。这得感谢吕支书。”2组长组长徐开琼介绍说,“今年,我们村施再生稻肥料的时候,吕支书跑了很多次,帮我们农户争取6吨肥料,还自己开摩托车帮大家运肥料,组织大家施肥。”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得干不得,干部先晓得。吕银贵将水稻制种做为调整产业结构、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来抓。但要得到群众的支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了得到群众的理解,吕银贵首先自己种植了10多亩水稻制种。2010年,好说歹说,种了80亩。选田、育秧、施肥、赶花、收割,吕银贵全程参与。吕银贵10亩水稻制种亩产量280公斤,收入3万多元,投工投劳成本1.7万元,比种植普通水稻效益翻了番。在现实面前,大家跟着吕银贵做。
为了保证农户的收益,吕银贵带领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与制种企业签定了合同,实行定单种植,入了农业保险,收购价从最初每公斤8元上涨到今年16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吕银贵的带动下,已经连续4年种植水稻制种,面积从80亩发展到200多亩,成为泸县的水稻制种基地村。
“率先安装太阳能杀虫灯200台,覆盖全村80%的农田。”只要有新项目技术,吕银贵总是争取实施示范。4年来,除了发展水稻制种,吕银贵带领群众定单种植红高粱,成片发展了龙眼荔枝600多亩。目前,已经成为大家摇钱树。
自行垫资办实事
要想富,先修路。吕银贵深知修路的重要性。2010年,为了争取项目资金,吕银贵没有少跑路。3.5公里通村水泥路总造价要100多万,而项目资金只有70万元,差口30多万元。
“修路造桥惠及子孙的事,要工钱没有,但我可以给你们立功德碑。”为了借约资金,吕银贵动员群众投工投劳,自筹经费30多万元。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吕银贵天天在施工现场,协调占地纠纷,做质量监督,为全村修建了一条放心路。几年来,除了修建3.5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外,在吕银贵的带领下还自筹资金修建了6公里的泥结石路,实现了社社通公路。
2012年,洪安村和泸县大多地方一样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吕银贵为了抗旱而四处奔走。“有项目,但钱不能到位,怎么办?”吕银贵首先借出自己的钱,又出面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借,多方筹措了8万元,买材料,找施工队,奋战10多天完成安装,实现了秧苗适时栽插。
“吕支书垫付了8万元,帮我们村修输水管道,现在都还有6万元没有还清。”村主任吴剑波说,几年中,新建、维修提灌站2座,整治小二型水库一口,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群众的安危始终挂在吕银贵心上,2013年农历5月23日,洪安村突降暴雨。村内泸凼水库出现险情。吕银贵通宵在水库现场,观测水情,组织抗洪,确保水库安全。今年,吕银贵密切关注水库水位,适时泄水。
“好在病险水库整治项目已经落实,汛期过后就能得到整治。吕支书在地下也能安心了。”与吕银贵共事多年的原村文书王在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