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张蕾 向晓鸿)2014年,泸县按照“扩产业、亮新村、重招商、推改革”工作基调,不断探索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生产经营活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和房屋确权工作分别完成87%和82%,全县累计流转土地18.2万亩,发展专合社313个,龙头企业37个,家庭农场52个。1-9月,预计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4.61亿元,同比增长5.0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143元,同比增长16%。
多权同确促流转
泸县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县,于2013年9月在福集镇“先行先试”,开展农村集体土地、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农房等确权颁证工作,又于2014年1月在全县推开,力争今年年底完成农村产权确权颁证95%以上。
同时,泸县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资产使用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农村国有资产股权等确权工作,统筹推进多权同确。今年,该县成立了泸县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中心,并在试点村建立产权交易流转服务所,具体指导和服务农村产权的确权颁证、流转交易工作,搭建起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将已确权的土地、房屋、林权等录入交易系统,实行评估底价挂牌、竞拍流转交易。
盘活资源促增值
泸县深化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成果,通过承包土地股份化、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产权退出有偿化等方式,盘活农村沉睡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农民以土地折资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由专合社统一经营,农民享有土地流转收益和按股分红收益。
探索产权有偿退出机制和产权的跨区域流转,农民可自愿申请整体退出,将土地经营权、林权、股权等转让给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社,有效打破户籍与产权的依附关系,加快产权流转,推动城乡一体。
实现产权融资,泸县主动与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在程序简化、利率降低、风险共担等方面大胆突破,农民以林权、农房、土地经营权抵押。目前,全县实现产权抵押贷款220万元。
规模经营促效益
编制《泸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13-2020)》,确定“一核两线三岸四带”的规模产业发展格局。出台了《泸县农业产业招商引资管理办法》、《泸县农业产业化奖励扶持办法》,以工业招商的理念大力推行农业招商,加快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土地经营、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十个产业化基地、百家农庄、千户农场”工程,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科技指导、宣传引导、项目配套等方式,加大对农村规模流转土地的种养大户的培育扶持力度。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70个,建立产业化基地22个,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30余万亩。
试点改革促增收
泸县紧抓“全省增加农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以龙桥文化生态园为试点,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农民户籍就地转移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农民以3220亩土地入股,成立“龙桥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组建“龙脑桥旅游发展公司”,通过“旅游公司”积极开展集体农场、自行车骑游、乡村酒店等实体经营,同时搭建劳务生产班组,当地农民根据自身特长分配到各班组务工,农民享有固定保底、动态分红的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将园区内的塘库堰、提灌站、公路等集体资产、国家项目、政府投入建成的服务中心、养殖小区等国有资产、以及社会资金投入形成的农场、果园等固定资产经营权到期后进行评估,股份量化给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此外,在龙桥文化生态园综合体基础上成立龙桥社区,鼓励农民在不放弃土地的前提下就地转户,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就业、保险等方面权益,成为拥有农村产权的城镇居民。
目前,龙桥生态园已集中流转土地7000余亩,园区将实现量化股权1.4万股,总股本金4.2亿元,建成家庭农场7个、主题观光园5个、农家乐17家、农家超市13家,实体经营实现产值近3亿元。792户农民成为拥有农村产权并享受农村和城市双重待遇的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