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张涛)10月31日,备受泸县群众关注的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正式开通运行。这标志着覆盖全县20个镇(街道)、251个行政村、46个社区的广播“村村响”工程正式投入使用。
曾经,聚集在广播下听新闻、听歌曲、听通知的场景是多么深刻的历史印记,但是多年来回荡的广播声似乎已成为遥远而又模糊的记忆了。如今,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乡村田间地头又回响起广播高亢的声音。
消失多年的广播为何重现?这是泸县把广播“村村响”工程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把舆论宣传工作与群众愿望相结合,丰富全县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缩影。
领导重视 强化责任
农村广播“村村响”是一项惠民助民亲民的社会公益事业,是落实中央‘三农’工作,建设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为确保农村广播天天响,泸县结合农村实际,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攻坚克难、集中建设。
2012年11月8日,泸县县委常委12届第19次会议上,通过了在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广播“村村响”建设目标的决定。工程技术方案以镇(社区)、村为主体,根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建设原则,按照“政府主导、广电实施、投入分担、全面覆盖”的建设思路,通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需要的农村广播网长期运行管理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确保广播村村响、天天响。
2013年5月21日,泸县县委召开了全县广播“村村响”工作大会,将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任务分成两年实施。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泸县成立了以县委宣传部长为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县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泸县农村广播“村村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广播“村村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县政府将广播“村村响”工程列入泸县重点工程,财政部门列出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了农村广播“村村响”工作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明确工作目标要求:到2014年底,依托泸县广播电视台和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利用有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建立县、镇、行政村广播共用,传送中央、省、市、县广播节目,并通过室外专用调频收扩机和调频音柱收听的广播系统,实现全县各镇有广播中心,村村建有广播室,调频广播覆盖251个行政村,有效广播覆盖农户达到90%以上。
泸县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也相应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将“村村响”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纳入行政村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进行考核。比如,福集、兆雅等镇将“村村响”工程建设纳入全镇民生工程重点建设之一,作为服务“三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把“村村响”工作纳入财政预算。
科学规划 精心施工
8月,在泸县福集镇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施工现场,笔者看到,三个安装人员分工又合作,布线,安装喇叭、收扩机,架天线,各就各位。“天线往左面移一点,再移一点,好!现在检测到的接收信息不错。”福集镇网络公司负责人李彬在一旁指挥安装。大约过了十来分钟,工程安装及调试完成,两个大喇叭传出正在播报的福集快讯。与此同时,泸县各镇也在积极加快广播“村村响”工程的建设步伐。
围绕广播“村村响”工作目标,泸县县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广播“村村响”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各地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逐步推进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和地域特点出发,制定各自实施方案,有计划的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
各镇(街道)从科学规划、制定方案,到技术论证、设备采购,再到广播布点、设备安装,都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施工过程中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局积极组织人力、物资、技术,保证安装工作及时到位并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考核,确保工程建设效果。同时,及时做好情况交流和业务指导,为各镇广播电视站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泸县文体广电局负责人告诉笔者,该县广播“村村响”工程采用最新RDS无线数据广播系统,保证早、中、晚定时开关,其余时段做到静音处理,既实行了对接收终端的管理又解决了扰民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场地和不同的需求,在村选用室外大功率调频收扩机,在社区选用小功率调频音柱相结合的广播覆盖技术方案,既保证了广播的覆盖率,又保持了村、社区闹中有静,静中有声,这是农村广播保证有效通、长期通的必要条件。
10月底,泸县全面完成了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任务。累计在全县251个行政村2400个社安装了2400组高音喇叭,46个社区安装了307组扩音柱,实现了农村广播无线、有线整体覆盖。
福集镇万宝村三社余文金高兴的说:“‘村村响’安装好了就是安逸,老百姓以后在山上干活也能听到党委政府的声音,及时了解到更多有用信息,我每天都要准时收听。”群众的认可是泸县扎实开展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的真实写照。
建管结合 重在使用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目标如期完成,自然可喜,但是,如何把这一惠民助民亲民的平台打造成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抗灾救灾,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起到更加显著作用?这需泸县用更有效的措施确保农村广播“村村响”健康、有序、长效发展。
“完成建设任务只是广播“村村响”工作的第一步,后续的运行维护工作更复杂、更艰巨,我们一定要建立健全广播“村村响”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建得好、管得住、用得上,长期发挥好作用。”泸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颜习林对广播“村村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宣传部门的重要职责。在广播“村村响”工程实施过程中,泸县把工作重点放在扩大覆盖面,提高用户收听率上,把突破口放在村村响上,把工作方向建立在有效通、长期通上。目前,泸县农村广播“村村响”做到了每天早、中、晚三次播音,每次1小时,村里有大事可临时播出。试播一月来,群众对广播普遍持欢迎态度。广播已经融入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许多农民养成了一边听广播、一边干活的习惯。一些村民将从广播中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用于生产,走上了致富路。
广播“村村响”工程的实施之所以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拥护支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播成了他们获取实用性信息的主要来源,已和他们的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国家最新的惠农政策,到农业科技服务、农资和农产品流通信息,再到每日新闻、文艺、天气预报等,方便、快捷的广播以其针对性强、覆盖面广,传播迅速、收听方便等众多优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
广播还成了镇村干部工作的好帮手,如中心工作、计生宣传、急重任务等,通过广播及时地传到农民耳朵里,提高了工作效率。玄滩镇金龙寺村支书易佑学告诉笔者,有了“村村响”村上出通知或宣传政策一步到位,方便又省事,可有效地提高村干部的工作效率。
在建好广播“村村响”工程的同时,泸县多镇建起立了广播“村村响”工程长效机制,每个行政村一名管理员,负责广播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确保“村村响”工程“长期响”、“优质响”。
实践证明,农村广播具有传播党的惠民政策和农业科技信息的桥梁作用,对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服务农民群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