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

2014-11-20 11:35:0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晶城张蕾 曾佐然

四川在线消息(张蕾 曾佐然)泸县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建设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散则散、宜聚则聚、适度聚居的原则,重点推进“两港”、“川渝”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继续实施龙桥文化生态园提档升级打造,全面启动17个省级新村基础设施项目点和10个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点建设。

今年1-10月,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2.3亿元,新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305户、发展果蔬间套、花卉苗木以及稻菜轮作产业基地33.5万亩,新(改)建新村聚居点21个,新(改)建农房3305户,危房改造2500户;完成农村硬化道路107.5公里,建设渠系45.8公里;建成“1+N”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0个。

规划引领 有序推进

坚持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编制《泸县县域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泸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坚持分类指导、区域发展,编制《“两港”新农村示范片总体规划》、《移民后扶整村推进示范片建设规划》;坚持以点连线、示范引领,编制《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等,构建起点面结合、纵深推进、全域发展的科学指导体系。

明确2013—2015年,抓点成线创建品牌,总体完成10-12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创建泸县“幸福美丽新村”品牌。2016—2018年,延伸扩面提升影响,总体完成170个美丽新村创建,基本完成“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目标。2019—2020年,完善提升全域推进。全面完成全县其它村的创建和配套工程建设,最终实现全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标。

在实施建设中,及时出台《泸县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工作意见》、《泸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对各地新规新建、改造提升和保护修缮等建设方式提出明确内容和具体标准,确保规划落地、方案可行、执行有力、推进有序。

因地制宜 分类推进

实施危房改造保障基本民生。新村建设不仅是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首先要解决农村特困户、危房户等弱势群众住有所居问题。2014年,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重拳出击,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扶贫解困、民生工程等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重点对2800余户农村D级危房实施全面改造。

推进旧村改造提升新村环境。新村建设不仅建新,更需改旧,重点对传统民居院落、适度规模聚居点进行生产、生活环境的整治完善。在兆雅金家湾传统院落改造中,依托当地浓厚的明清建筑文化,民居风貌塑造实行依旧仿旧,完善通村路、入户路和生产便道等生产设施,水电气讯等生活设施的基础上,大力改造残次林,将经济林木、果树苗木替代花草绿化,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成功塑造“古典风韵”新村。在太伏沙田坝“旧村落”改造中,依托沿江龙眼产业,以川南民居为特色,重点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打造长江沿岸休闲养生福地,着力打造“产旅一体”新村。

提升已建新村力推新村精品。新村建设不仅有面,也需有点,坚持塑精品、推亮点,以点示范引领全域发展。在对已建成型新村的提档升级中,打破固有思维,将新村发展同现有产业、休闲旅游相结合,拓展延伸其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功能。依托绿色蔬菜产业园、生态龙眼林基地、荔枝生态园、果蔬采摘体验观光园等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龙桥文化生态园“乡村旅游”新农村综合体、战旗村老房子“幸福农家”新村、杨高村荔枝园“产村一体”新村、涪溪口“生态旅游”新村等一批风态各异,相映成彰的幸福美丽新村。

创新机制 综合推进

力推规模经营兴业。新村建设,产业先行,持续发展,产业支撑。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泸县农业产业招商引资管理办法》、《泸县农业产业化奖励扶持办法》等,以工业招商的理念大力推行农业招商,积极引导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特别对重点发展的区域和产业实行“一事一议”招商,将涉农项目、产业基地、招商业主三者有机结合,互促共融,推进新村建设持续发展。

培育新型主体富民。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大力实施“十个产业化基地、百家农庄、千户农场”工程,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科技指导、宣传引导、项目配套等方式,加大对农村规模流转土地的种养大户的培育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共同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已培育市级以上专合社236个,省级龙头企业4个,家庭农场50个。

深化农村改革强村。在不断创新新村建设投融资渠道、农村社会管理等体制机制基础上,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推进新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龙桥文化生态园作为全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大胆探索“四个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承包土地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农民就地城镇转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在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中,不断增加新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目前,园区引进业主40余个,集中流转土地7000余亩,园区实现量化股权2.37万股,建成家庭农场7个、主题观光园5个、农家乐17家、农家超市13家,实体经营实现产值近3亿元。792户农民成为拥有农村产权并享受农村和城市双重待遇的城镇居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