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云龙镇民生事业发展侧记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张玲 记者 蔡惠兰)乡村水泥路方便了群众出行, 自来水工程改善了农村饮水条件,教育投入的增加让老百姓更加放心……近年来,云龙镇大力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
水泥路修到家门口
先锋村地处泸荣路两侧,但先锋村7组路况却比较差,村民们出行很困难。“以前一到下雨天,这条路车就开不进来。”每次提到这条路的“原貌”,村民们都直摇头。
如今,这条近5公里左右的路大变样,拓宽、硬化后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从“闹心路”变成了村民的“开心路”。今年60岁的陈树芳吃过晚饭,总喜欢和老伴儿一块出来沿着这条新水泥路散步。她说,期盼了多年的水泥路终于修到大家门前,现在大家走路、坐车都变得方便了,每个人都很高兴。
“今年,我们还打算在1组搞一个小生产队的户户通。”先锋村村支书张定治说,目前先锋村总共硬化水泥路9公里左右,大部分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没修通水泥路的村小组这一两年里也会争取动工。
“要想富,先修路”。不只是先锋村,云龙镇各个村都在争取早日实现水泥路组组、户户通,进而带动村民发展。英雄村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争取项目资金、群众筹资筹劳和社会成功人士的支持,先后在1、5、6、7组硬化水泥路4公里。路修通了,群众有了盼头,该村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以“晚熟龙眼”为主的特色产业,先后在5、6、7社发展晚熟龙眼2000多亩。“现在我们村公路修通了,近一半的村民都栽种了晚熟龙眼,收入渠道多,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英雄村村支书冯大海说道。
近年来,云龙镇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引导、自愿筹资、筹劳和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在英雄、高家咀、先锋、茅坝、葛藤湾等12个村硬化水泥路约20公里,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群众喝上自来水
“哗哗哗……”中午12点,杨高村4社村民李勇从田地里忙完农活后,回到家中打开水龙头,接了一大盆清水,痛痛快快地洗了把脸。
去年8月,杨高村4社村民可没有这么方便就能用上水。因为天气、地势等原因,杨高村村民大多都是挑水喝。李勇家共4口人,原来每天需要往返水井挑水供应家里人和牲畜、庄稼饮水,而往返一次需要花费半个多小时。“冬天用水量相对比较少,挑两次水就够一天用了;但到了夏天,有时一天挑七八次水才够用,挑水都需要花两三个小时。”说起以前挑水吃的日子,李勇尽是苦笑。
去年7月,云龙镇实施了从自来水厂到杨高百年荔枝生态园铺设自来水主管道饮用水工程,全长2.8公里,投入资金38万元,惠及农户200余户。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饮用水的饮水条件,泸县实施了中东线供水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加压站和供水管道两部分,供水管道全长约12余公里,途经云丰村、葛藤湾村、先锋村、英雄村、战旗村、大水河村等7个村。随着泸县中东线供水工程竣工,云龙镇的安全饮水将得到有力保障,村民们将用上干净、方便的自来水。
均衡教育满足需求
走进云龙镇学校,宽敞的操场、干净明亮的教室、标准化的篮球场和各种运动器械、书籍齐全的图书馆……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师生们安心教学提供了保障。
云龙镇学校校长易国仁介绍,为了缓解学校教室紧张的现状,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去年进行了改建。“学校有一栋新的综合教学楼正是去年投用,现在有700多学生在里面上课。”易国仁说,今年学校打算修建塑胶跑道,并对致远楼进行维修加固,为教学提供更好条件。
走进原来的河坎村小,一排老旧的平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一派萧瑟。孩子们上课还要走很长一段路,如果下雨,路就更不好走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云龙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次调查研究,投资108万元,实施了河坎小学迁建工程。今年三月,河坎小学已全面竣工,孩子们搬进了新教室。
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云龙镇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去年,云龙镇还完成了云龙中心幼儿园扩建工程、上坪学校教学综合楼和上坪幼儿园工程建设;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派遣骨干教师到村校走教,将优质的教育带去乡村学校。在均衡教育之路上,云龙镇始终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