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兆雅镇石龙村幸福美丽和谐新村建设侧记

2015-07-17 13:54:11来源:四川在线泸州频道编辑:张洋

兆雅镇石龙村

    四川在线消息(周国波 雷洁 四川日报记者 罗之飏)平坦干净的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宽敞明亮的楼房镶嵌在青山绿水间,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规范标准的文化院坝广场让群众的业余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泸县兆雅镇石龙村,一幅幸福美丽和谐的新村画面跃然眼前。

    近年来,石龙村实施幸福美丽新村打造,以“家富、村美、民乐、人和”为建设目标,带动村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产村相融,产业发展助农增收致富

    走进石龙村,映入眼帘的粮经复合基地显得格外大气整洁。一块块稻田里的水稻正挂满稻穗摇曳在风中,两旁的小山丘上经过土地整理后的玉米地里一株株硕大的玉米都展现着丰收的喜悦,蔬菜基地里一排排整齐的大棚里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在石龙村,现代农业的发展让群里的群众过上了增收致富的日子。

    新村建设必须要有产业来支撑。石龙村通过积极向县镇各级政府和部门争取项目支持,借助政府土地整理、农田水利、现代农业等项目,大力改善了村级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大力招商引资,推进土地流转,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产业发展从分散化经营转变为规模化经营,农民从规模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经过发展,截止目前,全村建有3000亩优质稻示范基地,现有花木面积800多亩,农业专业合作社10家 ,吸收700多户农民入股,其中雅龙水稻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合作社。

    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全村群众的收入。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1500余元。“以前我们村主要以稻谷、玉米、红苕等传统种植为主,一年下来村民收入只有一两千元。现在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力合作社,每年每亩不仅有600元的纯收入,还可以打基地打工挣钱,收入翻了几番”石龙村村主任刘崇福笑着说。

    风貌塑造,整体形象提档升级

    “房子越来越漂亮了,道路越来越宽敞了,环境越来越好了,生活越来越幸福了。”泸县兆雅镇石龙村村民肖学清感叹。

    石龙村在新村新村建设过程中秉承“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引导村民适度聚居。同时花大力气解决道路、水电、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整治维修村社公路29公里,解决了95%以上农户“出行难”问题;天然气安装800户,自来水安装642户,解决了3000多人的“饮水难,卫生差”问题;中心村建设已具规模,村庄建筑面积达40000平方米,入住800多人。

    “经过风貌塑造后,房子变漂亮了,周围的环境也变好了,村民爱护环境的自觉性也提高了。”石龙村村支书李福奎说。风貌塑造之前,村民房前不是放置各类杂草木材就是凌乱摆放的农具。通过统一规划后,村民的房子粉刷一新,周围的环境干净了,农村生活环境也变得赏心悦目了。风貌塑造,改变的不仅仅是房屋和环境,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素质也在随之改变。

    公共服务,便农惠民全面覆盖

    “现在办事都不用去镇上了,有啥事情需要办理,直接给村委会的同志打电话就可以了,他们会一次性告诉我们需要的材料,很多事情还可以就在家门口的村级服务代办站就办理了,方便得很。”笔者采访时,正好遇见来办理计划生育奖励互助的石龙村2社村民殷士相,说起村上的民事代办,殷士相是一百个满意。

    新村建设不仅硬件要全面提升,软件服务也要同步发展。石龙村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学校、卫生室、超市、公交车站等一应俱全。目前全村设有9个村卫生站(室),99%的农民参加“新农合”,解决了“看病难”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村参保率达98%,建设“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点一个。建立了农家书屋,有各类图书两万册,丰富了农民群群众的科技文化生活;全民推行群众评价工作机制,扩大了群众的知情参与监督权。

    经过村两委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服务质量,近年来石龙村未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组织”、 四川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泸州市“先进基层组织”、泸州市级生态文明村。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石龙村茁壮成长。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