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创新五大模式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2017-09-26 17:42:4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庞山岚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曾佐然) “去年,田坝村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土地集中流转、项目资金入股、盘活资产资源、创办服务实体为抓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获得收益400多万元。”近日,泸县天兴镇田坝村村支部书记颜祥光向前来调研的省市领导介绍道。

近年来,泸县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核心,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创新体制机制,补齐农村短板。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创造性实施“改革红利、土地流转、项目入股、资产运作、实体经营”五大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村富强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县25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其中9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深化农村改革 释放改革红利

泸县抓住承担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和水利水价改革等23项国、省级涉农改革试点机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通过政府统一收购、土地竞价交易等方式,盘活农村宅基地退出复垦结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增强村集体经济和发展实力。

在效益分配上,将节余土地指标收入按“1:2:2:5”比例进行科学分配,即将当年收入的10%提做村级集体经济基金,20%作为村民分红,重点向贫困户倾斜;20%用作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运行维护;50%作为下年项目投资。目前,全县首批试点的四个镇8个村在第一批宅基地退出复垦中,共节余土地指标2100亩,结余资金2800万元,村集体收入平均增加350万元。

加强土地流转 培育产业龙头

泸县依托龙眼、蔬菜、优质稻等产业量大质优、发展迅速的优势,围绕龙头企业、产业发展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和农业招商引资,在入驻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土地流转、劳务供应、纠纷调处等服务,以收取相应服务费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目前,全县已成功引进四川巨星集团、泸州新大地、刘氏泡菜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个,流转土地20.3万亩,发展龙眼产业基地14万亩,蔬菜种植基地5.2万亩,观光农业园区8个。

2016年,在村级主导的土地集中流转过程中,平均每亩土地承包费增加90元,村级收取企业土地流转、协调纠纷等服务费约200万元,帮助群众就近务工1.8万人。

探索项目入股 实现强村富民

泸县借助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投入,探索推行财政项目委托村级经济组织自建,村级以财政投入形成资产股份量化后入股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按照“项目资金占股分红”模式,实行合作经营,按股分红。

福集镇清华村2016年利用县农林局30万元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项目,整合贫困户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基础设施资金,入股泸县易农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150亩发展优质沙糖桔。在效益分配上,按照村集体、易地搬迁安置贫困户和土地入股农户2:3:5比例占股分红。预计,150亩沙糖桔三年投产后纯收益约150万元,35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户均增收1.2万元,村上年收益分红30万元。

发挥资源优势 推进资产运作

为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发挥资产的最大效应,泸县各行政村成立“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利用对村级集体林场、矿山资源、河塘库堰、闲置房舍等集体资产进行管理,采用竞价租赁、附加条件承包(聘用当地农民务工、公共设施维护、带动周边发展)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公司在经营管理村集体资产资源活动中产生的税收,留镇部分按一定比例返还公司;公司资产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分红,原则上不低于10%;提取从当年集体资产资源经营纯收益新增部分中,提取15%~30%作为村级扶贫基金,对贫困群众、贫困党员、贫困学生进行重点扶持和特殊救济。

2016年,全县共成立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251个,通过对集体资产资源管理运作,在集体资产新增就业岗位2800余个,新增集体收入260万元,提取村级扶贫基金93万元。

发展实体经营 促进“三产融合”

泸县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的特点,在区域条件优越和产业规模成片的区域,村集体组建农业发展公司(专合社),兴办农产品供应、市场宾馆、旅游公司等实体经济,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

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在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乡村”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后,成立“龙脑桥旅游发展公司”,开展果蔬采摘、停车场管理、自行车骑游等经营项目,园区集体经济年收入约40万元。

云锦镇稻子村依托泸州隆庆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生态食材配送中心,按照“农产品配送中心+种养殖专合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吸纳配送从业人员29人,从业人员人均增收近万元;组织本村贫困户农产品收购人员29人,收购农产品定向覆盖贫困户805户,带动当地贫困群众户户均增收6600元,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9.6万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