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得胜镇仁和村喜获“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2017-12-19 14:11:4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庞山岚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李昂) 11月18日,泸县得胜镇仁和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这是继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计生协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妇联基层组织示范村等数十项荣誉之后,仁和村获得的又一殊荣,在全市仅两席。

近年来,仁和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家风建设为切入点着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2016年作为四川省“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现场交流会的参观点,得到省、市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和认可,为创建全国文明村打下坚实基础。

服务好四大群体

针对老年群体,每年重阳节,村干部都组织才艺展示活动,邀请巾帼志愿者陪村里的老年人拉家常、表演节目,并亲自为老人们下厨;每季度,镇党委书记为老党员们上党课,使其思想与党同步;每月,开展医疗卫生知识、防骗等宣讲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使老年群体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在调解矛盾纠纷、制定村规民约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推动村级事务的重要力量。针对青年群体,通过“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帮助村民发展藤藤菜、生姜等六大产业,多次率领青年外出学技术、邀请农业专家到村开展科学知识、农技知识培训。把青年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抓生产、抓增收。

针对儿童群体,为仁和小学争取数十万元资金,为近400名学生修建食堂,目的就是让村里的孩子健康成长;邀请公益组织开展暑期留守活动,邀请中国青基会到村开展《百合春天》文艺汇演等,让孩子们感受到村委的关怀,进而影响其父母。针对妇女群体,早在10多年前,村委就组织家庭主妇外出学家风、学礼仪,开展打扫庭院、端茶递水、待人接物方面的培训,同时开展“家礼十循”教育,妇女学习后潜移默化影响家人,进而改变一个家;每年三八妇女节,镇党委书记和县妇联都到村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妇女们要自立自强自信;每天有文化志愿者带领妇女学跳坝坝舞,就是为了将妇女从牌桌子和是非圈中拉出来。由于妇女上有公婆、下有儿女,还有丈夫和兄弟姊妹,承担着赡养父母、哺育儿女、襄助丈夫、团结兄弟的作用,在一个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抓好了妇女工作,就解决了大部分矛盾纠纷,因此,将妇女从青年群体中单独分离出来,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类群体开展工作。

团结好四类力量

文明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光凭村干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仁和村委扩大组织构架,联系好党员、协会、群团、外出务工人员四大工作力量。

对党员,实施“三带工程”,按照支书带干部、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思路,通过由点到线到面辐射带动,逐步形成村干部、党员、村民人人参与、人人争做先锋表率的良好局面。对协会,建立泡菜、生姜、生猪、藤藤菜等产业协会,采用“村委+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协会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农户负责农产品种养殖,逐步带动农户发展产业,促进农民积极进取,主动追求美好生活。

对群团,充分发挥其联系和引导群众的纽带作用,率先在全县建立农村群团中心,整合工青妇、残联、科协等资源,开展农民工会“四送”、残联助残创业、妇女提升(民生、巾帼建功、巾帼维权、素质提升、幸福家庭)五大行动,团委“双培双带”等群团活动,提升老、中、青各类群体素质,优化农村生产生活风貌。对外出务工人员,建立微信群,将村级重大事务及时在群里公开,让外出务工人员时刻关注家乡发展;将各类活动图片在群里展示,让外出务工特别是成功人士随时了解家乡的欢乐、记住自己的乡愁,为外出务工人员支持家乡发展、投身家乡公益奠定了良好基础。

坚持好一种方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仁和村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家风家训建设过程中,找准了典型选树这种方法。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先后开展文明家庭、四好家庭、好儿媳、好邻居、和谐大院、孝德模范等评选。制定严格的选树制度,包括召开动员会、分片考察、资格审查、村民投票选举、公示、授牌表彰等七大严格程序,让推选不走过场、不放水,让选出的典型有含金量,真正得到群众认可,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同时被评选的典型也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形成人人争当先进、争当典型的氛围。在表彰结束后,召开道德讲堂,将道德模范的事迹进行宣传普及,同时请在场村民讲感受、谈身边人的事迹,既扩大了宣传面,又助力形成比学赶帮的好氛围。

运用好一个载体

在物质世界日益繁荣的现代社会,人民的精神世界却日渐空虚,这就需要一个载体,来成为人民的精神寄托,这个载体,就是文化。“得胜花灯”是仁和村传承多年的特色文化,在2010年成功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仁和村每年都以这一文化载体为招牌,开展一年一度的花灯艺术节,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让文化成为村民情感的纽带,大力增强全村凝聚力与向心力。

歌舞类演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礼新风等内容编入唱词,让村民大声唱出生活的美好,唱出对党的感恩;小品类演出,题材全部取之于民,针对一些屡教不改的村民,将其游手好闲、说三道四、不赡养父母等恶习编成剧本演出,让他们在全村人民的嘲笑下自感羞愧,进而主动改正陋习。这样就不仅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更通过文艺活动,让村民受到了教育。在每年必备的群众运动会中,仁和村委都安排了“插秧”“赶猪跑”“摸石过河”等简单诙谐、又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逾200名村民与机关干部同场竞技,在比赛中拉近彼此距离,促进心灵沟通,真正实现了干部群众一家亲。

建设好一个基础

要保持长期的精神文明,必先打牢经济基础,因此,仁和村委也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十年来,村委按照“村社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总体思路推进经济建设,以“村委+协会+农户”的模式,统筹组建生姜、藤藤菜、花木协会,协会实行农产品生产、宣传、销售三位一体管理。组建到社到户义务科技宣传队,采取产业基地业主现场培训、专家田间授课、先行试点农户结对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户掌握生产管理技术;建立特色农产品网店、设置户外宣传广告、创建仁和生姜、仁和藤藤菜等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对外知名度;农户实行抱团发展,农产品由协会统管统销,协会统一定价,低于定价协会补贴,避免农户各自为政出现杀价情况,保障农民权益。目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395元,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