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泸州频道 周梦颖)“你好,我叫呼斌。”初见呼斌时,她脸上带着笑意,语气柔和。“很多人光听名字就觉得我是男的。”呼斌笑称,虽然名字男性化,但自己干工作的时候也会刚柔并济。
但在工作中对接前来上访的群众时,呼斌又会展现自己柔性的那一面。
呼斌是泸县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近几天,她都在忙着交接工作,再过不久,她就要换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了。
呼斌(右一)入户回访司法救助人员
对待群众时的“柔”
8年时间,呼斌从书记员到庭长,每天都在与不同的群众打交道。其实,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和多元解纷,包括咨询、立案、速裁快审、司法救助、信访化解等工作。
“简单来说就是法院的入口关和出口关。”呼斌说,与群众打交道,就是要学会倾听,再根据对方情况,调查案件,了解事情经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自己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更精准的找到解决办法和途经。
自2013年,呼斌到泸县人民法院工作,从一名书记员慢慢成长为助理审判员、审判员、主任、庭长,长期与群众面对面接触,提供司法服务。
现如今,由于工作安排,呼斌即将去到新的部门——民事审判一庭工作,主要工作就是审判案子。
“新的工作岗位就有新的工作挑战,接下来也要多学习,结合原先工作经历,希望可以充分利用到新的工作中去。”呼斌说起自己的规划。
2014年,为解决信访人郑某对其刑事判决不服长期信访的问题,通过多次对接和申请,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与最高人民法院的远程视频接访,为信访人员提供了在“家门口”与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零距离”对话。打通涉诉信访的渠道壁垒,为当事人减轻诉累,提供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
多年来的信访工作,呼斌还总结出了“三心四意”群众工作经验。即初见温和的关心,接待细致的耐心,处理到位的诚心和群众愿意相信、同意接纳、诚意认可、满意而归。
接待信访人员
对待工作时的“刚”
2019年,泸县某房地产开发商因逾期交房且态度蛮横,使得百余名业主向法院提起诉讼。案件涉稳涉众关系到地方稳定和安宁,稍不注意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和舆论浪潮,为化解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多次组织涉事的行政单位、街道(乡镇)、特邀调解员等与业主和开发商沟通、协商、座谈、多角度、多渠道地与业主进行面对面交流,引导业主们分类表达、分清情势,分析利弊,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化解方案。
最终,使得开发商和业主接纳了意见和建议,双方达成一致协议,涉及上百户业主的矛盾和纠纷得以化解。最终案件以调解结案。并获得了“首届建设泸县贡献奖”。
呼斌认为,作为一名法官,每天最直接面对的就是群众,做群众工作说白了就是跟人打交道,每一件纠纷拿到手里,除了要查清事实的真想,还需要了解当事人双方的所思所想,要站在他们得角度了解她们的诉求和他们得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与当事人产生共情,使得当事人愿意接纳你、相信你,才有利于解决矛盾,化解纠纷。所以,为了更好地为当事人解决问题,我选择了学习化解纠纷。”呼斌坦言,为了更好为当事人解决问题,自己选择了学习心理咨询,作为法官工作的补充。事实上,学习心理知识对法官办案有裨益。尤其是在接待信访人时,既可以柔性处理案件,又可以自我调节情绪。
每天接待那么多当事人,呼斌也表示会累。“因为职责所在,所以在其位,尽其责,有一个长期信访户是位老大姐,听说我被烫伤了,特地告诉我哪种药可以缓解瘙痒,促进皮肤生长;听说我颈椎不舒服,肩膀痛,还告诉我怎么做运动如何治疗。有时候想想也觉得他们很可爱。”
“有一次上党课时听到一句话‘你办的不只是案子,可能是别人的人生’,让我一直铭记于心。”呼斌表示,比自己优秀的人比比皆是,但只要认真负责做好自己的分内的事情,为人民服务。
呼斌正在核实申请司法救助人员情况
不仅呼斌,近年来,泸县人民法院也通过开展司法救助调查走访、核实审查,为生活困难的当事人送去司法人文关怀;畅通多元解纠纷矛盾化解机制,引入诉前调解组织、律师组织、医调委等入驻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参与定纷止争,把非诉解决挺在前面;推动一镇一法官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倾,在村社、社区建立一镇一法官工作室,参与基层治理,服务乡村振兴。(图片来源:呼斌本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