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周梦颖
8月20日上午,阳光明媚,挂在泸州市泸县禁毒教育基地外的“向阳花”标志牌格外显眼。四周随处可见“禁毒”元素。这里被称为泸县禁毒一条街,也是川南最大的禁毒教育文化广场。
不止在濑溪河畔上有禁毒教育基地,泸县还把向阳花“种”在学校居多、学生密集的地带——建了泸州第一个较成熟的中小学生法治+禁毒教育基地,供周边学生参观学习。
2020年以来,泸县投资1700余万元建成禁毒教育基地3个、文化广场3个、微基地21个、教育园地96个。在全县大面积“种下”向阳花,并非一时之举。
据泸县公安局副局长、县禁毒办常务副主任邵盛介绍,向阳花寓意着向阳而生。面对严峻的毒情形势,去年,泸县以整治外流贩毒为重点,以“净土”系列专项行动为抓手,打响了一场禁毒重点整治攻坚战。
痛点
外出人口近50万人员杂乱难管控
“这边就是市面上常见的零食、饮料,如今有的已成为毒品的伪装。”在泸县得胜镇大水坝村的禁毒教育微基地里,解说员王勤向村民介绍基地里摆放的各种仿真禁毒模型。
有着奶茶、茶叶、爆炸糖等食品饮料包装的新型毒品,让参观村民咋舌。“咋个糖和奶茶都能伪装成毒品哦,好吓人。”村民周福书感叹,平时只知道毒品有害,但却忽略了现在毒品这么五花八门。
泸县总人口107万,作为全国重点劳务输出大县,常年输出农民工近50万人,主要集中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大量的劳务输出也给泸县禁毒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
“以前人员配备少,禁毒工作就是常态化开展。但外流贩毒问题突出,所以大力开展禁毒整治工作也迫在眉睫。”邵盛说,市面上很多毒品都更新迭代了,很多毒品都隐藏于食品、饮料等生活常见的物品中,如果不加大宣传力度,更新大家对毒品的认知度,起到警示作用,以免有群众掉入到陷阱中。
对于涉毒人员的管控,也是难点之一。
邵盛举例,以前机制没那么完善,监督人员少,很多社戒社康人员在设定地点报备后,要求每个月报道、尿检,但有的人不配合,或者戒毒了又复吸了,这样工作也很难开展。所以清理登记了在册涉毒人员和劳务输出人员后,如何开展管控工作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为了能让社戒社康人员自愿报道,配合相关工作,当前,泸县在镇级设立了20个“向阳花工作室”,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专业性社会服务,引导他们回归正常生活。同时,向阳花工作室也是禁毒的工作阵地和宣教阵地。
对症下药
清家底建台账与广东等地建工作站协作整治
面对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泸县建立了吸毒人员、劳务输出人员、重点人员、高危场所4本台账,并绘制成县、镇、村(社区)三级涉毒作战图315张,精准标注,动态监管。
截止目前,共清理登记在册涉毒人员2428名,清理劳务输出人员50余万人,确定涉毒重点人员420名,确定高危场所53个。
面对外流贩毒的严峻形势,泸县采取强研判、重联合的“集群打零”和“内严打、外协作”的缉毒机制,对涉毒犯罪保持凌厉攻势。
2020年12月20日,泸县联合浙江省慈溪市警方,在泸州市龙马潭区、自贡市富顺县抓获吸贩毒人员22人,缴获毒品300余克。
“整治外流贩毒,也是我们的禁毒工作的重点之一。”据泸县公安局、县禁毒办相关人员介绍,为精准整治外流贩毒,了解到泸县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都在广东,公安、司法、人社抽调精干力量,就在广东组建了驻广东禁毒工作站,与中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5地警方达成合作协议,协助整治外流贩毒,帮助开展涉毒人员管控工作。
同时,在泸州市禁毒委的强力推动下,将协作整治的触角延伸到重庆、浙江、贵州、云南、福建等省市。
针对涉毒人员管控难、社区戒毒康复执行难问题,泸县以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心站点、配备禁毒专干、社工、网格员等方式,加强对涉毒人员的管控和服务。
除此之外,泸县对于涉毒人员积极开展了心理抚慰、就业培训、创业支持。
重点整治以来,泸县办理涉毒人员(家庭)低保29人,帮扶涉毒贫困家庭72个,132个涉毒贫困人员全部脱贫,协议就业培训机构2个,培训涉毒人员136人,解决涉毒人员就业34人,支持涉毒人员创业8人。
“截止目前,泸县党管禁毒、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多向发力的禁毒格局基本形成,但在外流贩毒整治、吸毒人员管控等方面还存在短板。”邵盛坦言,下一步,泸县将依托广东禁毒工作站,通过重点包保、高压打击、协作办案、宣传教育等举措,高效推进外流贩毒整治工作;主动与外流涉毒重点地区公安机关加强协作与联合办案,完善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模式,推动禁毒知识普及。同时,还将全力推动毒品预防教育基地和“向阳花工作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