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关于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总体部署,近日,泸县以盘活镇村公有资产为契机,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县域实际,探索创新,聚焦清理盘点、破解盘活难题、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助推乡村振兴。截至8月底,全县已盘活闲置资产254宗,盘活率84.01%。
聚焦“清理盘点”解锁“底数问题”
针对镇村公有资产面宽量大、分布广泛、组成复杂等特点,泸县组织各镇(街道)、教育、卫生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开展拉网式清查,全面摸清资产底数、现状、问题,做实“三张清单”。
百和朱巷村将村校改造成村集体。
如厘清资产账目清单。通过全面清理摸排,全县镇级总资产房屋1492宗,面积126.59万平方米,其中闲置资产95宗,面积7.06万平方米;全县村级总资产房屋453宗,面积15.31万平方米,其中闲置206宗,面积8.43万平方米。
梳理资产问题清单。对镇村全覆盖调研,将收集的实际困难、问题归纳汇总后形成问题清单,内容包括资产产权不完善、权属不清、排危成本高、地理位置偏远、房屋已倒塌等。同时,建立县级责任部门工作联席机制,针对问题清单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会商,实时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制定资产盘活清单。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制定盘活清单,清单主要分为市场化处置、调剂使用、出租、助力产业发展、划转国有平台公司、拆除排危等类别,将301宗闲置资产根据实际特点分类列入盘活清单。
聚焦“壁垒难题”解锁“盘活卡点”
针对闲置资产盘活实际中存在的机制体制、产权不完善及老公房等难点问题,泸县积极谋划破解思路,致力于变“卡点”为“亮点”。
如打通体制机制阻梗。建立资产盘活利用县域统筹机制,打破区域条块分割,破除体制障碍,将镇级资产统筹用于充实县级国有企业经营资本,将镇与镇之间、镇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间各类可利用公有资产统筹使用,行政与教育、农业、工业等行业之间融会贯通,实现资产调剂匹配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互通互联、共享共用101宗,助力全县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喻寺桐远社区妇女儿童之家改造后。
如:玄滩镇将原曾观乡政府面积260.96平方米房屋,划入敬老院使用,将原喻坪乡政府倒塌剩下的土地进行硬化,打造成喻坪社区农贸市场及停车场。
破解资产权属难题。制定《不动产登记遗留问题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着力解决历史遗留资产未确权、产权不完善、权证遗失等问题,按照“依法依规、精简资料、优化程序、提升效率”原则,积极探索分类办理路径。产权证不齐或遗失236宗,资料齐全优先办理;1990年4月前的老公房217宗,四至清楚,未改建,无权属争议的简化程序办理;针对已报征但批而未供、供而不全等问题的214宗,以乡镇为主体,重新测量现有土地面积、核实批供情况,按照土地批文履行供地、权籍调查、登记发证等程序办理。
排除老旧公房隐患。对老旧房屋破旧、倒塌等安全隐患,分类实施维修加固或报废拆除,对全县63宗D级危房或已倒塌房屋简化程序,集中报废,盘活建筑物下的土地。
聚焦“最优效益”解锁“思维瓶颈”
按照因地制宜、创新方式、分层分类、科学规划的原则,泸县通过多种形式,切实推动“变资产为资本、变资产为资源、变闲置为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闲置资产效益。
喻寺桐远社区妇女儿童之家改造后。
以调剂为导向,发挥集约效益。全县闲置资产通过调剂的形式充实办公用房和职工周转房20宗,面积3733.06平方米,用于便民服务25宗,面积4597.42平方米,用于公益事业44宗,面积13050.95m2,用于集体经济驻地等7宗,面积3622平方米。
以市场为导向,激活经济效益。全县镇村资产市场化处置89宗,面积31166.98平方米;采取出租、入股分红、联合经营等方式兴办幼儿园、民宿酒店、仓储或管理用房等盘活48宗,面积37949.32平方米。如:奇峰镇将原建校部分闲置校舍约10000㎡出租给泸县万顺羽绒有限公司变为厂房。
以振兴乡村为导向,提升价值效益。组建泸县振兴乡村服务集团有限公司,38宗乡镇闲置公有资产以资本金方式注入;村集体闲置资产以参股、租赁、联合经营等方式与该公司进行合作,用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项目,盘活村级资产180宗,面积66721.14平方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400余万元。(图文来源:泸县财政局)